第20章 兵苑(1 / 3)

就在各省乡试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朱由榔正勒马出南京内城,这几天可是把他憋坏了,总算是能正大光明跑出去了。

此行倒也不只是为了放风,而是带着任务来的。

在恩科开始的同时,作为穿越者,朱由榔当然没有忘记另外一个科举——武举。

但说实话,明清的武举虽然也选拔出不少优异人才,但地位完全无法和科举相提并论,武进士恐怕不比一个举人强多少,这一方面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在,但更多的,还是武举本身含金量不够。

首先,所谓“穷文富武”,武举第一项就是考弓马骑射,这玩意实在太难为人了,战马可不同于一般马匹,别说平民,就算许多小地主家庭它也负担不起啊,更何谈还要弓马娴熟。

除此外,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必然需要良好的营养条件。

于是非常尴尬的就是,有这些条件的家庭,人家更愿意请个私塾先生,让子弟考科举入仕,没这个条件的家庭,你想考也没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太祖朱元璋是反对武举的,朱元璋认为“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意思就是,真正的人才都是文武兼备,为啥要搞文官武将各自取士,直接合并到一块不就完事了嘛,所以洪武朝是没有武举的,而是将骑射加到了科举科目当中。M.

朱元璋理想丰满,但现实还是那个问题,“穷文富武”,这依旧会堵住寒门士子的路,后来科举中的骑射科目也的确形同虚设,被废除。直到宪宗朝建立了系统的武举之后,武举的地位也非常尴尬,基本上,只有那些卫所军官子弟,实在没办法走科举后,才会参加武举。

而且即使中举,待遇也不高,相较于科举进士,动不动就能入翰林、入六部,最差也是知县,可武进士,却只能得一个虚衔,运气好有门路的才能混个低级军官。

并且人数也不多,每科一般也就几十人,虽然也出过俞大猷这种名将,但总体上依然相当拉胯。

而朱由榔开出的药方也很简单。

说到底,过去那种武举形式,归根到底是出于一种“图省事”的投机心理,考武艺、考谋略,寄期望于能够碰见个郭子仪那般名将出来。

这对于封建时代的军队而言无可厚非,但朱由榔既然想推进军队近代化,就必须做出改造。

之前不是已经有教导师了吗?干脆直接把教导师固定下来,改为武学,扩大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