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人海战术(1 / 4)

桂林城北门外的羊马墙阵地后,刚刚经历了一场旷久厮杀后,明军将士极为疲惫。

上千民夫在士卒间穿梭来回,在周邦的组织下,民夫营将城内各家晾衣杆收集起来,绑上坚韧的布帛,作为担架运送伤员。

朱由榔推行的烈酒消毒和白布包扎被广泛推行,一开始大家也将信将疑,但后来见到许多轻伤的士卒在这种方法处理后,没有像以前那样死于伤口发炎,而是逐渐回复痊愈。大家就开始主动的推广应用了起来。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创新和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只是缺乏引导而已。

在多日的攻防战和伤员运送、照顾工作中,一名原来是城内草药店小工的民夫想到了一个新办法。他将可以止血的草药磨成粉,用油纸包好,装进两节竹筒内,药粉和一卷白布装进第一节竹筒,第二节则灌有少量酒精,易于携带。

于是在抢救伤员时,一名民夫可以随身携带两三个这样的竹筒,就地给伤员清洗包扎,不用再拖到后方进行,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增高了受伤士卒的存活率。

一些受伤不重的士兵甚至能当场包扎好伤口后,又马上投入战斗。

这事通过周邦传进朱由榔耳中后,皇帝陛下大为惊喜,这些明末的普通老百姓竟然在实践中自己琢磨出了简易的“战地医疗急救包”。当即下令赏了这名草药店的小工四百两银子,并且封为试百户衔,拨给他三百人专门负责制作这种“急救竹筒”。

朱由榔还亲自给这玩意取名为急救筒,以后不仅抢救伤员时可以用,部队外出行军时也能随身携带,大大降低伤亡率。

自从之前击退了清军四万人围攻后,明军便基本固定了“层层设防,阻敌墙前,火炮杀伤,反冲击溃。”的防御方针,屡试不爽。

而后清军前后又强攻了五日,现在已经是围城第八天了,均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一开始清军还能坚持两个时辰才被击溃,后来随着一次次失败,士气逐渐低迷,第三天时只能坚持一个半时辰,至于今天,连一个时辰都不到,便开始大规模溃退了。

进攻产生的伤亡倒是越来越少,今日一天下来,仅伤亡了不到两千人。但孔有德知道,这可不是因为清军战斗力变强了,而是因为士气越来越差了,很多士卒才刚刚和明军接触便直接溃退,伤亡率当然低了......

即使这样,多日残酷的攻城战下,清军已然伤亡近万,光直接阵亡的便已然超过了五千人,还有两千多死于伤势不治(其实根本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