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平乐(1 / 2)

江边长风猎猎,满洲镶红旗的骑士们举着高高的长矛,其上与甲胄一般同样镶红色的三角旗哗哗作响。

与很多人固有的认知不同,这个年代的满清八旗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那般如当初蒙古铁骑般的传统游牧军队。

满洲或者说女真并非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所以他们并非像蒙古军队那般,全部都是骑兵,相反满洲八旗中有着为数不少的精锐步卒,而且重甲步兵也是这个时代中满洲八旗的一大利器。

而另外一点则是,入关时的满洲八旗并非如同后世清朝皇帝所说那般,“以骑射立国”,恰恰相反,由于与明朝中后期最为庞大的军事集团,边军对峙了数十年,通过在战争中学习,八旗军对于火器,无论是火铳还是火炮的运用,反而要比同时代的明军要娴熟得多。M.

一直到康熙年间,整个八旗军的火器装备率都是极高的,差不多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而且由于清朝初期还处于一个新兴王朝的上升期,所以至少在武器制造方面不会像明军那样由于贪污克扣,导致十支火铳九支炸膛,士兵用火铳简直就是在赌命的情形。

就比如此时这些正肃然而立的披甲铁骑,他们手中用于冲刺的长矛上,都绑着一个小型金属或是木制的发射筒,这些冲刺的披甲骑兵向来喜欢在对手阵前点燃简易发射筒后,再挺矛冲锋,以取得类似于当初明朝边军骑兵也很喜欢用的三眼铳的效果。M.

尼堪位于队伍中央,居中指挥,他按照满洲劲旅常用的战术,将骑兵们大致分为三拨。

第一拨便是身前这些身披锁子甲、棉甲双重甲胄,手持一丈有余的长矛的精锐骑士,他们被称为噶布什贤超哈营,也就是前锋的意思。

第二拨是分布于左右两侧,布置稍显散乱的骑兵,他们大多都是手持强弓,鞍跨重箭、弯刀和长柄骨朵(战锤),只是身上甲胄相较于前锋营稍显轻一些,基本均着单层甲而已。他们则被称为阿礼哈超哈营,也就是所谓的骁骑营。

第三拨便是护卫在尼堪周围,作为中军护卫,最为精锐的一批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亲兵,也就是后来雍正时期被作为禁卫军使用的巴牙喇营,也就是护军营。

在满清的军事制度中,巴牙喇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按《满文老档》,努尔哈赤时期,天命八年出兵之时,每牛录抽一百甲,其中10人为白摆牙喇,40人为红摆牙喇,也被称为白甲兵和红甲兵。

八旗的旗人从十五岁就开始考核,合格者为步甲,优秀者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