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奇袭岩关(1 / 4)

“轰隆隆”

“轰隆隆”

桂林以北延漓水门户要冲之地,依次有着岩关、千秋峡、百丈山、灵川等关城屏障。

此时,正在这道天险防线的第一道阵线——岩关之前,炮火硝烟如同雾霾般让整个关前都陷入模糊,随着孔、尚两军调动,使出全力,二十门红衣大炮在距离岩关两里开外的山丘上火力全开。

经过多日的狂轰滥炸和反复冲击,原本就称不上多么固若金汤的岩关已然摇摇欲坠,多段城墙、炮楼坍塌,伤亡过千,若非前日桂林方面派来的一营新增前军援兵,恐怕早已沦陷。

那大炮林立的山丘之上,孔、尚二人正向南眺望形势,周边轰隆炮声不断。

说起这孔有德作为满清当中,为数不多具有实权和显要地位的汉将,最为可以依仗的便是这红衣大炮和炮兵之利。

可以说满清能够自辽东一路南下,攻城破府、走州过县,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炮兵之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功劳。ωωw.

所谓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世纪发明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这种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水平,相较于明朝中前期的简易火器都有着巨大进步的大口径炮铳,无论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比一般的佛郎机火炮更有优势。

这玩意最早是万历、天启年间,明朝一些有远见的官僚从当时位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引进而来。后来也的确在辽东战事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他不说,当年宁远大战中,袁崇焕就是用这种犀利火器重挫后金大军,甚至把清太祖努尔哈赤给轰成了重伤,不治而亡。

但不得不说,此时的满清作为一个新兴政权,还是非常有进取之心的,在吃过了红衣大炮的亏后,满清便一直想要获取这种犀利武器。

直到孔、尚等人带着精锐兵马和工匠还有许多大炮投降而来,可谓是打瞌睡遇枕头,对于野战凶猛而缺乏攻城手段的八旗军而言简直如虎添翼。

崇祯四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