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牧师之死(3 / 3)

手带着读者一起查案,案子能有进展就见鬼了。

继《罗杰疑案》中查案的讲述者是凶手以后,江洋换了个第三人称又来一次,让查案的继续当凶手,竟再次把他骗过去了。

“**!”

刘涛整个人是傻的。

他忽然给自己脑门一下,吓刘夫人一跳,问他:“怎么了?”

“我真笨,真的。”

刘涛说。

他早该想到的。

江洋这种已经有两部神作推理小说的大神,他就是写的再坏,也不可能这么差。就像一个百米职业运动员,他就是拉肚子窜稀,也比普通人跑的快。

所以——

当书就这么乏味的时候,刘涛早应该去想一想,为什么这么乏味。

刘涛早饭吃不下去了。

他怀着之前认为这本书是失败之作的愧疚,再次把前面的稿纸拿过来。

然后看着这堆稿纸,心怀敬意。

认真地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小说比《罗杰疑案》设计更为精巧。

如果说《罗杰疑案》取巧,用第一人称叙诡的方式,借助于读者天然对叙述者的信任,取巧的让读者落入陷阱的话。

这本小说用第三人称,从书名,从书的结构,从动机,从文本,甚至于人物塑造上,步步为营的让读者掉入陷阱——

凶手主导的探案本来就是乏味,误导你,让你找不到任何有用线索,不然呢?

尤为让刘涛惊叹的是牧师之死!

可以说,他能被误导,就是因为始终猜不透,牧师死亡的动机!

所以——

书内的侦探,书外的读者拼命的去找牧师为什么会死。

其实——

看看书名就知道了《三幕悲剧》。

这是戏剧!

凶手是搞戏剧的!

戏剧是要彩排的!

所以,在彩排杀人的时候,杀一个人需要动机吗?

不需要!

在当时的十四个人里,三个人之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死。

包括波洛!

小范围的无差别杀人,在这本小说中,动机成了推理解密的关键,而且书名已经明明白白告诉读者了。

刘涛不得不再说一句,“牛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