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吴国官民比例(3 / 4)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

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

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乡里的作用逐渐强化,并超过郡县,所以民间有知乡里不知郡县的说法。

故而,莫说是里长、亭长、三老这样的乡吏,便是在郡县一级,吴国的官吏都超过了八千人!

这种比例,跟历史上三国后期的蜀汉比起来,相去甚远。

蜀汉灭亡时,后主刘禅向司马魏献上了户籍,户籍显示蜀汉总人口为九十四万人,士兵十万人,官

ъΙQǐkU.йEτ吏四万人,兵民比例为10.6%,官民比例为4.3%。

相当于每十一个百姓要养活一个士兵,每四个百姓要养活一个官吏。

相比之下,魏国总人口为四百四十三万人,总兵力是五十万人,兵民比例是11.3%。

相当于十一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

东吴的总人口是二百四十万人,总兵力是二十三万人,兵民比例是9.6%,相当于十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

因此,魏、蜀、吴三国比起来,兵民比例是比较接近的。

蜀汉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曹魏与东吴的平均数值,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在当时来说算合理的。

以这个兵民比例来说,魏国的农民负担才是最重的,东吴的农民负担是最小的,蜀汉居中。

当然,三国时期,那已经是盛行的募兵制,属于国家要负担职业军人。

吴国推行的也是募兵制,不过还可以并行全民皆兵制度。

吴国现在的总人口,现在大概是一千七百万人。

常备军是多少?

不知不觉中,超过了四十万。

兵民比例为2.3%!

官吏总数则是不到二万人。

官民比例为0.12%!

即,在吴国,大概四十三个黎庶,养一个兵。

八百五十个黎庶,养一个官吏。

这样的比例,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收入和官员数量之间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是很重要的事情。

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平稳,一旦官员数量过于繁冗国家需要付出的费用势必要增加,也就意味着老百姓的税负更加沉重了。

二万人的官吏,看起来吴国的官吏甚众,其实囊括了三老、啬夫和游徼这样的非正式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