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盐务(1 / 3)

事情聊的差不多,段履庄等人都告辞了,范锐却单独留下来。

从开会到现在,他一直没怎么说话,不是生性腼腆,而是实在觉得丢人。

外城工厂不光是盈利,还是大大的盈利。

大盛魁虽然承担了转运军需的艰巨任务,可因为顺利实现了商路垄断,也是盈利状态。

可最应该盈利的部分——久大精盐,却没有盈利。

刘子祥笑道:“怎么,创业艰难啊?”

范锐苦笑一声。

刘子祥做到他身边,拍拍他肩膀,“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现在还只是开始,没有败,我告诉你,你要办的企业,不是什么追求一年两年就挣钱的企业,如果要挣钱,那还做什么盐业?多开几个日用品工厂,赚的还不够花吗?不要忘了,你是想让老百姓吃上的咱们的好盐。”

范锐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久大已经投产了,的确是好盐,氯化钠含量超过百分之九十三,甩出同行一大截,刘子祥还亲自尝了尝,咸而不苦,品质很高。

但就是这么好的盐,却遇到了一个致命问题——卖不出去。

就连在津卫本地,都卖不出去。

这让范锐很是挫败,我的盐价格也不高,质量却更好,为什么没人买?

实际上,这事儿太正常了!

后世一些有点阅历的人都经历过一个特殊时期,乡镇企业时期,一时间,全国上下涌现出无数家乡镇企业,造什么都有,但很少有人想过,就算是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可为什么催生的不是大企业,而是一个个小企业?

有人就说了,这还不明显吗,办大企业要多少钱,小企业才要多少钱?

可事实显然不是如此,那些乡镇企业,有大量的官方投资,这些钱还是一样花,为什么不能集中起来办几个龙头呢?

答案是税收。

分税制以前,乡镇企业第一要交产品税,这笔钱直接交给地方,而且是县乡一级,不管盈亏,只要进行生产,都得交钱,因为企业就是地方办的,所以缴税很是积极。

第二就是当时市场环境好,每年经营的盈余,直接算作集体收入,不用上缴,这就牛逼了。

那几年是乡镇的黄金年代,上边穷的要死,乡镇就开小车喝五粮液了。

然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吃的穿的喝的用的,都是家门口产的!从香烟啤酒,到棉纺布料,再到砖头水泥,乃至化肥农药,无所不包!

外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