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凌一农的焦急(3 / 4)

之前的人均工资三十块,到现在的七八百块钱,这个工资翻了二十倍。就算是以后不会变化很快,但是二十年之后,翻个三五倍都是有可能的吧?”

凌一农想了一下,觉得赵舒城这样计算没有什么问题。

赵舒城继续说道:“好,那么按照人均工资两千块一个月计算,那么种蘑菇的话,需要多少才能达到这个水准呢?一年可以种两次蘑菇,每次两个月的采摘期,期间大概一个棚子产量是4800-8000斤左右。如果真的脱贫的话,蘑菇的价格需要到六块钱一斤才行。可是凌教授,你觉得这个可能吗?”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蘑菇扶贫,只能缓解一部分,剩下的缺口咋办?只能让农民建更大的大棚,但是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蘑菇的产量更多,价格会不会更低了?”

“所以单纯的种蘑菇只能扶贫一部分人,不可能让所有人依靠这个办法脱贫。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其他人从种蘑菇的事情上面吸引出来。蘑菇的加工厂就是一个办法,另外还有相关的配套工厂,印刷厂、包装厂,甚至运输公司等等。”

“现在菇农可以依靠种蘑菇短暂的脱贫,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脱贫之后,怎么避免他们返贫。”

水花自从赵舒城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在听着,觉得赵舒城的想法真的很超前,眼中都开始冒光。

凌一农也在思索赵舒城所说的话,他虽然想说自己的蘑菇可以达到六块钱,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如果到了这个价格,恐怕养蘑菇的人就不单单是西海固周边的农户,其他地方的农民也会养蘑菇,这样价格肯定打下来。

“我之所以建加工厂,就是为了解决蘑菇数量太多,而且集中上市的问题。只有深加工之后,蘑菇才能卖出高价,也会让市场上面的新鲜蘑菇不会太多,价格也不会受制于人。”

“节流的事情我肯定做不到,这个是朝廷考虑的事情。但是额会提高双孢菇收购的要求,那些歪瓜劣枣肯定不能要,这样也算是给菇农一个教训,他们不适合的就会慢慢退出这个市场。但是这个事情肯定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期间,凌教授,你就需要研究其他的扶贫办法,比如香菇、松茸、羊肚菇、姬松茸、贺兰山紫蘑菇等等菌类的养殖问题,让大家不用都盯着双孢菇养殖。”

“只有丰富产品之后,各种菌类都有,价格才会上去,也不会出现集中在一起的场景。再说了,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