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条件不同(3 / 4)

天汉之国 安化军 1160 字 2023-04-26

示自己与众不同,往往就瞎琢磨出文化来。比如说中国人安土重迁,进入工业社会,中国的大迁徙世所罕见。说中国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实际上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人口出生率便大规模下降。而且随着男方结婚负担加重,社会男女地位相差不多,很多人开始喜欢女儿起来。比如说中国人勤俭节约,实际上物质大丰富之后,中国人的奢侈浪费不弱于其他国家。这是某个时期中国人有的现象,远远不能称为文化。

这个问题推广开来,还有更多。大多是本来没有文化的人,把一些现象当成文化,用来显示自己是文化人。比如满清时北京城里很多八旗子弟,数百年形成一些习惯,就被有些人称为传统文化,还有人自豪地称为北京人的讲究。甚至讲传统文化,就有人把这些人中的一些老人请出来,说要给现代人讲一讲老礼。什么老礼?大部分只是旗人在富贵时和穷酸时的一些习惯而已。

再比如,京城京剧班子里的一些习惯,也被人称作了传统文化。什么敬茶磕头,这班那班,实际上中国的广大地区,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种习惯。

什么是文化?这应该是个严肃的词,有厚重的内涵。只是被有些人,没有文化强装文化,把这个词从天上拽到了泥土里。不管是什么,瞎讲几句,就是传统文化了。吃是文化,玩是文化,喝是文化,有点历史的都叫文化。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小吃,瞎编个乾隆、慈禧的故事,竟然就公然叫文化了。到了最后除了真正的文化不是文化,瞎编的什么都是文化了。

现在回想起来,前世的中国文化,其实是非常贫瘠的。世界上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对于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并没有什么帮助。向外国推广中国文化,就是中国功夫,中国饮食,这个牛,那个欧。真正的文化,反而无人讲起。

前世的中国文化,真正有意愿有能力研究中国文化的,非常罕见。晚清民国,说一口半生不熟的洋文,便就是文化人。到了新中国,能讲外国话,能看洋文书,成了新的文化人。他们口中的文化,其实大多与中国并没有多少关系。甚至中国一些发达地区,孩子从小就学洋文,以上外国学校,毕业后到外国工作为荣,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改革开放开始,国门初开的时候,大陆人称港台人讲话有些娘娘腔。特别是一些词汇,比如男人女人不管年龄,都叫做男生女生。比如学校里的不同年级,称学长学妹。比如饭菜不称饭菜,而要称作一种料理。比如文艺不称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