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攻城(3 / 4)

天汉之国 安化军 1602 字 7个月前

们回望千年,特别是有近现代史的经验,应该明白这一点。如果还不明白,执着于武器、士气等,就不能说掌握了战争规律。不掌握战争规律能不能赢?当然可以。只要你的对手也不明白就好了。

野蛮为什么战胜文明?因为文明还没有掌握战争的规律,甚至学着野蛮的法子管理军队。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结果当然不会好。至于说什么宋明是因为以文制武,所以打不过对手,就是瞎想了。

一九九三年,孙云晓写了一篇《夏令营的较量》,成为了八零后的噩梦。当时电视、报纸等纷纷报导,认为中国孩子输给日本孩子了,未来怎么办?家长则以这一篇报导为由,严格训练孩子,场面可谓蔚为壮观。实际上,在这篇报导发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北京青年报》撰文做出了反驳。但是一二十年的时间,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就是孙云晓的文章,反驳的几乎看不到。

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明白军队的性质,军队的组成,以及战斗力的来源。应该明白,分析宋、明这种历史上的朝代,战斗力不行的原因,应该分析他们军队的组织力。军队的组织能力如何下降,如何崩溃,是怎么比不上新兴的蛮族的。应该在双方的战斗过程中,分析双方的组织能力是如何变化、又是如何演变的。

如果还只能得出以文制武、忠臣良将这种结论,就不配说是学过了当代的历史课,学过了当代的历史分析。

我们有很多这种谬误。为什么广为传播,王宵猎没有能力分析出原因,反正事实就是如此。

就像闲时刷抖音,一个叫王东岳的学者,在台上信誓旦旦地说中国没有契约精神。说一个人在农村,如果向人借钱要求写借条,他立即翻脸不认你。说中国人认人不认理,对亲人极端包容,对契约又排斥。

实际上,在唐宋时期,社会上契约随处可见。不要说跟亲戚借钱,就是跟老子借钱,写借条也天经地义。

这些学者,说的中国人有这样的毛病,那样的毛病,由此来分析中国社会,分析中国的出路,有多少是如同说中国没有契约精神一般?以前有个台湾人柏杨,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里面把大量的中国不好的传统习惯称之为中国的劣根性,起了个名词“酱缸文化”。其实那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吗?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很多文化人,觉得自己掌握了一种社会规律,以为只别人学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就翻天覆地了。实际上哪有那么多社会规律让你掌握?更不要说,人真的能掌握社会规律吗?m.bīQik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