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京城颇不宁静(1 / 3)

王安石不紧不慢道:“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才是国家财源之根本。而如今我大宋国库空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治财之道。”

之前一班老臣支支吾吾都说不出个解决之法来,赵顼是日夜悬心。

如今终于有人提出具体可行之法,自然听得十分认真。

王安石的观点主要是一要理财,让国库充盈。

其二是人才的选拔之上。

大宋取仕除了科举还有恩荫,也就是祖上做官,后代可以获得官职。

王安石认为,恩荫会选出没有才能,也没得德行的官员,让百姓深受其害。

而且世家大族的子孙也会因为恩荫而不思进取。

王安石反对恩荫,对科举也有看法。

他认为应该从建立学校开始,培养国家需要的法律、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人才,而不是一群只会之乎者也,写**词艳曲的酸腐文人。

所以朝廷取仕,一定要选择优秀的人才,只有人才能让国家机器良好运转。

为此,还要严格考核官吏,让他们不敢贪污受贿,不敢懈怠。

王安石还提到,因为大宋崇文抑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才让西夏、契丹掠夺我中原财富。

因此他提倡全民皆兵,提高战斗力,夺回王朝失去的土地,恢复汉唐繁荣。

王安石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赵顼的心坎上。

无疑,王安石有雄辩的口才,缜密的逻辑,关键是他力主的改革正是年轻的皇帝所亟需的。

赵顼被王安石说得是心潮澎湃。

他心中已经认定王安石就是他要找的得力助手,帮他改变帝国颓势,创造不世之业的大才。

即便如此,赵顼依然不敢大张旗鼓。

因为朝中许多臣子反对王安石,他不能因为王安石一个人把朝臣都得罪了。

把王安石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长达半年之久后,赵顼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宰相另有其人,便是元老富弼。

诚然,赵顼一心推行改革,但又不想群臣激愤,所以把元老富弼放在宰相的位置上,意在调和朝臣矛盾。

与此同时,苏轼和苏辙兄弟也回到了京城。

城外十里亭,早到一步的公孙鸿和沈括翘首以盼。

终于在等待了一个时辰之后,看到了由远及近的马车。

苏轼和苏辙拖家带口,所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