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九十六 纸(2 / 3)

玄德 御炎 1219 字 10个月前

有大体上国务会议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更加实际的对地方发展的要求。

因为数据收集的困难和交通上的困难,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使得就算是汉帝国的皇帝,自己也不一定清楚自己的帝国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人口和规模。

皇帝对于这个帝国的了解可能都是片面的,因为很多皇帝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雒阳城,甚至是皇宫。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那纯属想多了。

而此时此刻,汉帝国的局势发生了深远的改变,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人崛起了,使得帝国出现了改变的契机。

最大的契机就是纸作为一个重要的书写媒介,开始大规模的运用在了日常的行政事务之中。

在刘备造纸之前,汉帝国也有纸,但是受限于技术条件,质量高的纸造价太高、生产效率太低,造价低、生产效率高的纸质量又太差,完全无法用在正儿八经的国家事务上。

所以这一阶段,汉帝国官方还在大规模的使用竹简这种更能保存数据的东西来书写,而随之带来的麻烦就是竹简的价格也不低,且书写效率不高,重量太重。

想要大规模收集数据、书写人口、土地之类的数据进行记录,那成本是用纸书写的成百上千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帝国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和监管。

刘备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且很早就开始造纸,完善造纸技术。

最后在凉州和益州首先开始造纸,逐步用纸张取代了他麾下的官员系统的书写习惯。

三四年之后,造纸的技术进一步改善,造纸工匠数量大大扩充,造纸工坊数量大大增加。

目前,汉帝国主要的造纸基地就在益州蜀郡。

益州蜀郡官方控制的造纸工坊在建安四年已经超过了两百个,从业人员超过了一万人,他们昼夜不停的用竹子作为原料造纸,为官府提供了天量的纸张用于行政工作之中。

就目前的产量和交通状况来看,想要给全国的读书人自由自在的用上纸张来进行书写,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将生产出来的纸张运用在国家治理层面,则是足够的。

整个汉帝国也就十六万官吏,五千多万的人口,地方是不小,但是架不住人少啊。

真要管理起来,还能难过人口上亿的超级大国吗?

现阶段产出的纸张,确实已经足够使用了,纸张产出之后,大量运输往雒阳,由雒阳进行分配,数年下来,各地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