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权势之争(2 / 3)

政策,干什么事,只要不如他们的意,那铁定反对,而且是集体。

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明朝皇帝的权力比之汉唐宋不知强出多少,甚至有人称之为封建王朝皇帝中央集权的顶峰。

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大明皇帝的权力是被限制了很多的。

朱元璋的权力确实大,但他的子孙根本无法与他相比,就算是朱棣,有时候也不得不顺从文人。

到了他的爷爷万历皇帝这一代,文官在国朝的权势已经隐隐要比皇帝大了,党争正是在文人权势突飞猛进时所诞生的产物。

>

朝政之事官员确实可以向皇帝提出谏言,但过分的是,他们连皇城之事也想插一手,皇帝的内庭和私生活都要给你说道说道。

而此次南下,对于这些文官们来说,就已经相当于七寸被威胁了,他们当然不能继续做缩头乌龟了,必须奋起反抗。

而这个率先开喷的官员,正是南直隶人士,他们对于皇帝南下这件事是最为敏感的。

大明朝自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以后,**中心和皇权也随之转移到北方。

两百多年过去了,皇权在江南的影响力可以说越来越小,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小,皇帝不得已只能实行以官绅被豪强治理的国策方案。

虽然大明是两京制,还有一个南京和一个完整的六部机构在,但根本无济于事,完全不足以辅助皇权临御江南,反而成为了那些官绅豪强的保护伞。

南京长期游离于朝廷权力中枢。自宣宗皇帝到现在,这两百多年里,明朝没有皇帝能够亲临南方。

使得南方的权力慢慢掌握在当地官绅豪强手中,到了朱由校的天启朝,官绅豪强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小朝廷。

最早的派系林立和党争也是先从这里开始,其他各地和京师朝堂上的歪风邪气,正是被这些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员给带来的。

而因为当年南宋与金和蒙古的战争,大明和蒙元这数百年的战争,北方各地早已千疮百孔。

华夏的文明传承和经济文化转移到了南方,并得到了安定的发展,各方面都迅速超过了北方,人才辈出。

南方这种没有常年战乱的地区自然是更适合科举制度,因此为官的也大多是南方人,大明朝就是南北失调太严重了,江南籍贯的官员在体制内常年保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