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韩地,西北近状(2 / 6)

重的秦国重臣,一群重臣家族来此镇守,韩地的发展较其他地区慢了不止一筹。

尤其在本地贵族经历了一波大清洗之后,韩地民生凋敝越发疲敝。更兼此地开放了本应被焚毁的百家书籍,不禁百家之学。

消息传开后,无数百家人士,读书识字的寒生争先恐后地奔赴韩地,如同百川归海。天下读书之人,有见识者半数集于韩地,这让韩地更乱了。

本来早就应该外派过来的秦臣,一直也没有到位。吕氏商会这群商人做生意是把好手,稳住局面也小菜一碟,但治理地方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虽然吕氏商会的威望很高,但对于当地律法不甚精通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各类事宜,尤其是在有民众报官的时候。

韩地在之前有自己的本地律令,不受秦律约束,这也是当今天下各地实况。秦律有效管辖范围就是关中地区,出了函谷关基本就作废。

商会精英们大多先前都不在韩地生存,哪里知道这些,他们便想实行秦律用以约束韩地民众。

他们失败了,还差一点引起民变。秦律太严苛了,出了关中就水土不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八个字起于韩地,宣扬最广处也是韩地。

虽然在民变之时这八个字远没有活着两个字重要。

但在基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好些不满足于现状的投机者靠着这八个字很是集结了一批势力。

若不是秦国于韩地的驻军,这些投机者早就城头变换大王旗,自立个什么王过一把当上位者的瘾。

而不是扇动民众,宣扬秦律严苛,和吕氏商会对抗试探秦国的底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纠葛。

律令在有些人眼中是樊笼,但在大多数人眼中却是秩序。

在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律令管束,放任人心野蛮生长。最终的结果便是重回原始社会,弱肉强食,没道理可讲。

新郑郡守站在新郑城墙,这座韩地中心城池是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农民起义后,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城池。

新郑原是韩国都城,在韩国破灭后,又暗中成为五代相韩的张家管领。

新郑郡守在西城墙上望着天边,那里是秦国关中所在地,是委派他来此地的公子所在。

…………

上郡。

不,准确的说是西北七郡。

焕然一新。

太子嬴扶苏亲赴此地,无异于是西北这片苦难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