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辽东攻势 (二合一)(1 / 6)

>

正统十三年三月初八,沈忆宸站在一艘宝船的甲板上,吹拂着从海面刮来的寒风。

距离喜宁返回京师已经半年有余,这段时间里面沈忆宸挟平叛之威,堪称全面接管了福建军政大权。

惩庸官、分田地、造宝船、通航道……

可以说每一桩措施,都极大的改善了福建布政司民生,当去年秋粮收上来的时候,甚至还超过了暴乱之前的税收额度,代表着战争的影响已经逐渐远去。

同时沈忆宸在去年冬,还收到了来自朝廷的圣旨,内容言词极尽赞赏!

兵不血刃的平叛成功,可以说缓解了朱祁镇军力财力上的燃眉之急,同时还避免大明王朝陷入三线作战的危机,匡扶社稷之功怎么夸奖都不为过。

并且朱祁镇还在圣旨中明示,等待沈忆宸督造完下番海船返京,加官晋爵那是必须的,身穿绯袍踏入四品大员行列指日可待!

如果时机成熟的话,沈忆宸甚至还有机会官拜殿阁大学士,等待朝廷大臣廷推后,入阁拜相可谓是一步登天。

反正皇帝朱祁镇大饼是画好了,就看沈忆宸事情办的漂亮不漂亮。

对于这些未来的封赏,可能是在意料之中的缘故,沈忆宸表现的很淡泊名利。他更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朝廷的军报上面。

靖远伯王骥四征麓川仗打的很艰难,战事陷入了焦灼之中。可能后世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认为大明是一群菜鸡,打个西南土司四次都打不下来。

事实上并非如此,麓川政权经历过数代土司的发展,几乎可以把它看作明朝的高句丽。想想看隋唐两代,为了灭国高句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能明白为何明朝始终难绝后患。

其实征讨麓川最大难点,还不在于军事力量上,而是地形太过于复杂!

靖远伯王骥的大军,要在缅甸的丛林地带,史无前例的穿越伊洛瓦底江(大金沙江)天堑。然后在思任法潜逃之下,还得翻越后世印缅边界的帕特凯山,要知道这可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支。

最终劳师远征追杀到印度的阿萨姆邦边缘,距离京师可谓是真正的万里之遥。

后世清朝乾隆皇帝,缅甸边界打个不胜而胜的清缅战争,还厚着脸皮吹嘘为十全武功。相比较之下,明英宗朱祁镇真是土木堡一失足成千古恨,否则打到印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