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立太子?(2 / 3)

扬明 柯久 1300 字 11个月前

为泰昌皇帝朱常洛在浅邸时期的老人,王安可谓是亲眼见证了"国本之争"的全过程,也是对其水深火热的处境,最有发言权的老人。

昔年万历皇帝宠爱次子朱常洵,迟迟不肯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为此闹得朝野为之动荡,令得如日中天的大明也逐渐走向落魄。

虽然知晓以朱由校对中宫皇后张嫣的宠爱,册立嫡长子朱慈燃为"太子"只是时间问题,但见证过"国本之争"的司礼监秉笔实在不愿令大明重蹈覆辙。

毕竟皇长子殿下眼瞅着就要三岁了,早已过了昔日天子曾亲口许诺"过了周岁即册封为太子"的年纪。

近些时间,王安能够明显的察觉到宫中逐渐出现了些许"风言风语",虽然并非针对大明国母,但此风却是不可涨。

见司礼监这般言说,被众多宫娥簇拥在中间的皇后张嫣虽是沉默不语,但眼眸深处却是涌现了一抹光彩。

作为朱由校的枕边人,她十分清楚王安在自己丈夫心中的位置,眼下见得其"仗义执言",心中自是欣喜异常。

"唔"

正如张嫣所猜测的那般,自己的丈夫并没有因为"宦官干政"而有半点不满,反倒是露出沉吟之色,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微微眯起了眼睛,望着远处在众多内侍保护下,蹒跚学步的嫡长子,朱由校的心情有些复杂。

作为中宫皇后张嫣为其诞下的嫡长子,无论是从法理的角度出发,亦或者从感情的立场考虑,朱慈燃都是大明太子的不二选择。

但作为自后世而来的灵魂,朱由校始终有些顾虑,觉得仅仅因为"嫡长"的原因,便将其立为大明的太子有些过于草率,这才迟迟对"国本"的话题避之不谈。

这段时间,通过查阅史书,朱由校也意识到,历朝历代将"嫡长子"继承制贯彻到底其实颇有道理。

早早的定下国本,不但能减少宫中的尔虞我诈,更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兄弟相残"。

满清的"九子夺嫡"不就是现成的例子?

对于这个世代而言,国本悬而未决不单单是朱由校的家事,更是足以决定大明未来的"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