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4章 有苦难言的朱由校(2 / 3)

扬明 柯久 1268 字 2023-06-10

下达了"斩草除根"的命令。

彼时朱由校脸上的狠辣程度令得"见多识广"的王安都是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赵吏脸色同样有些迟疑,在他的潜意识里,朝廷在茫茫草原上,如此大费周章的寻找建州残余无异于大海捞针,十分没有意义。

但他身为天子鹰犬,对于皇帝的意志却是丝毫不敢违背,如若不是朱由校不准,怕是他这位锦衣卫指挥使早就再度动身,前往三千里外的陕北,刺探军情了。

"陛下,三边总督上奏,我朝廷王师进入河套平原之后,周边蒙古部落尽皆望风而降,无人敢兴兵作乱..."清了清嗓子,赵吏小心翼翼的向身前皇帝汇报着"厂卫"的情报。

虽然天子委任了南京守备太监魏忠贤监管东厂,但其终究是常年坐镇南直隶,故而他便当仁不让的指染了些许东厂的权柄。

见得皇帝面不改色,好似早有预料一般,赵吏又紧接着说道:"自朝廷的赈灾粮运至延安之后,十数万流民便是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再没有闹出乱子。"M.

听得此话,始终面无表情的天子终是缓缓点了点头,沉声问道:"其余府县呢?宁夏及甘肃可有乱子?"

虽然他已然将洪承畴及袁应泰分别派遣至甘肃及宁夏坐镇,但正所谓"皇权不下乡",在这个执行效率极为低下的时代,难保下面的官员不会故弄玄虚。

就比如兰州城中的"会宁王",身为大明宗室,竟是联合城中的其余几家宗室,仗着甘肃巡抚一职空悬许久的缘故,只手遮天的贪墨朝廷赈灾粮食,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续的陕西民乱。

有如此前车之鉴,朱由校始终不敢彻底放下心来,毕竟依着"后世"的经验来看,这广袤的陕北在明末这段时期就如同一个火药桶,随时有"爆炸"的风险。

"回陛下,西安府有秦王坐镇,当是出不了岔子;庆王及肃王那边也是主动上了折子,声称定然会约束好府中下人。"

"朝廷自吏部及督查院派出的巡按御史已然悉数赶至陕北各府县,应是能保证陕北的稳定。"

交换了一个眼神过后,锦衣卫指挥使将"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