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谁著史(下)(2 / 3)

扬明 柯久 1284 字 2023-06-10

,忘了"举贤"这件事,还是有意而为之,他们离京之际,却是没有举荐任何一名臣子,继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天子迟迟没有增补阁臣。

从理论上来说,"阁臣"皆是由朝中重臣增补,他们这些人眼下能够出现在南书房中听政,自是拥有了"入阁"的资格。x33

一念至此,纵然是一向淡泊名利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工部尚书徐光启也是呼吸急促,喉咙发干。

他们十分清楚,大明这座腐朽不堪的巨船在身前天子的带领下,定然能够焕发新的生机。

届时他们作为天启朝的"宰辅"也会永载史册,谁谈论起这段历史,都绕不开他们的名字。

"臣请陛下,乾纲独断。"

正当南书房中众人心乱如麻的时候,便听得兵部尚书孙承宗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引得众人不由自主的隐去了心中的杂念,下意识的看向案牍之后的天子。

一般来说,填补新任"阁臣"这等大事都是要由"廷议"选出几名人选,最后报予天子定夺,手续颇为繁琐。

但当今天子可是个雷厉风行的主,定然不会这等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容朕想想"

朱由校对于孙承宗的话语没有露出半点意外的神色,他深知自己面前的这位"帝师"可不像那些醉心权术的东林党,一门心思只想着排除异己。

"召前任首辅方从哲回京理政吧。"

出乎南书房中众人的预料,案牍之后的天子并没有思考太久便是做出了决定,一个稍有些陌生的名字也是自他口中出现。

"方从哲?"

闻听到这个已有数年不曾有人提及的名字,包括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内的众人皆是一愣,随后又一脸释然的点了点头。

方从哲,北直隶顺天府人氏,早年间曾为翰林轩编修,多次上书万历皇帝,维护时任皇长子朱常洛的地位,并且于万历末年成为内阁首辅,殚精竭虑的缓和各方势力的矛盾,并且拥护当今天子继位,劳苦功高。

如若要从致仕的老臣中起复,这位曾经历过万历朝最为激烈党争的首辅,恐怕还真是最好的人选。

"吾皇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