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吃主儿(2 / 7)

国潮1980 镶黄旗 2156 字 2023-05-02

么程度,允许怎么做,还不清楚。

个体户们的生意已经做到这份儿上了,想要往大了继续做是惯性。

可前景偏偏看不到,心里着实害怕呀。

雇工不能超过七个人的警戒线,就像吊命绳一样,牢牢的勒着个体户们的脖子。

但要说不往前走了,就这么老实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也不会甘心。

所以对于个体户们来说,这种心态上的压力特别大。

比起资金的压力,体力的压力,还要大的多。

于是乎,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就导致了一些特殊的商业现象出现。

1985年的1月,五六个浙人头一次来到了京城。

在老家,他们都是做布料批发生意的。

除了每个人身上都带了万把块钱不等,他们还有个共同点。

那就是因为老家的“台会”倒了,有些人又眼红他们做生意做得大,借机落井下石。

他们便不得不带着仅有的资产来京避祸躲债,顺便找找发财的路,看看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些人的思路很简单,小地方的人少,生意不好做。

只有大地方,走的货量大才能迅速挣到钱,把在老家欠下的债务给还上,所以他们就相中了首都。

不用说,他们来京后的第一件事儿肯定就是找经营场所。

他们有的人相中了大前门,有的人相中了虹桥。

这两处,此时都有了一些绿铁皮的散摊儿在招人,是**为促进搞活经济设置的。

这些浙人就主动跑到了工商局去问,“外地人能不能来?”

工商的人回复,“外地人可以租,但得有外出证明。”

几个浙人常年做生意的,这个证明自然是有。

只可惜当他们拿出来后,却发现因为一个小小的偏差,并不管用。

因为他们的证明抬头上写的是“外省”,而不是“京城”。

工商的人说,差一点都不行,必须回去重开。

就为这个,几个人发现没法在城里做生意了。

这地方再好城里管得严啊,这不成。

于是大家一合计,他们都是躲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