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靺鞨人的力量配得上野心(1 / 3)

靺鞨人已经立国五十多年,并且全方面学习大唐,使得国力蒸蒸日上。

不管有没有正式被大唐册封为渤海国,很多行商已经将其称为海东盛国。

光是依赖繁华可称不上强盛,必然离不开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

而进入柴河城内,罗一只是粗略看了几眼城内的布局与来往的行人,不得不承认那些行商并未夸张。

商业上自然是比不得东亭与柳城,毕竟没几座军城能像东亭一样设立行市。

不过这两处在全大唐都是能排的上号的,柴河城比不上再自然不过。

其实这里还算比较繁华,街路两旁的店铺并不算少,远超营州其他各城。

管中窥豹,靺鞨人国土最西边的这样一座军城,都能有如此多的店铺,可见其他各处稍大一些的城镇也一定如此。

而商业的发达,会增加百姓的欲望,而欲望又会成为一种动力。

获取喜爱的商品后,又会增加人的幸福感,幸福指数高,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此地。

这样一个良性循环,靺鞨人的繁盛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好的证明就是街路上那些行人,从服饰上来看,这里不但有靺鞨人、高句丽、汉人、契丹与奚人,甚至还有突厥人和室韦人。

如果这里日子过得不好,是不会聚集这么多种族的人。

如果硬说这些人都是不值更的守军,那么这种情况更为可怕。

这么多民族不但能够聚在一起,而且看着好似相处的还很融洽。

最恐怖的是通过守城士兵的精神状态来看,凝聚在一起的各族,战斗力也还不错。

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很难。

要知道大唐这边光是河东的突厥与羌人就闹得不可开交。

范阳之所以受重视,很大一个作用就是用来震慑河东的胡人。

而通过这种团结的氛围,罗一又推断靺鞨人是用柔和的手段来推广学习大唐的**与军事制度。

最底层士兵的信仰与习俗给予了充分尊重,马上的各族还保持着足够的野性,才是保证战斗力依旧坚挺的主要原因。

这让罗一觉得这一次冒险过来很值得,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有个更好更直观的判断。

靺鞨人的力量绝对配得上他们的野心。

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前些年迁都中京显德府,不是怕了大唐的报复。

而是那一带有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