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办法(2 / 5)

明左 鹤城风月 1714 字 2023-04-11

“雅雅曾说,北地灾情本就急如星火,偏偏还有**污吏残民以逞,加上各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长此下去,这大明江山还有救吗?”

对于徐光启的观点,在经历了这个时代后,左梦庚并不是很认同。

甚至可以说,后世许多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同样是错误的。

“如此天灾面前,非人力可抗,虽有解决之法,但朝廷却做不到。”

徐若琳没听出他的本意。

“倘若朝廷能够澄清吏治,多用能臣干吏,减免苛捐杂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百姓多少也能恢复一些元气。”

左梦庚长叹一声,不得不用无情的事实来打击她。

“没有用的。**污吏、苛捐杂税固然是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即使没有这些,北地百姓依旧会走上绝路。现如今北地最大的问题,就是天灾。”

徐若琳完全不信。

“怎么可能?”

左梦庚摊开手,很无奈。

“事实就是如此。就算北地遍布海刚峰一样的清官又能如何?不下雨就是不下雨,没有水就是没有水。一旱经年,河流枯竭,水库见底,修了水利工程又有什么用?”

许多穿越书里对明末北方的天灾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仿佛可以靠人为缓和或者改变。

可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拿抗旱最常用的手段————兴修水利来说,面对这样的灾情真的有用吗?

这种干旱一来就持续数月、数年,即使修了水库蓄了水,可不出两月,水库里的水就蒸发的一干二净,有什么用?

兴修水利工程,对付小规模的旱灾和水灾效果出众。但是面对这种末世级别的灾情,只能是徒劳无功。

什么叫赤地千里?

大片大片广袤的土地数年滴雨不降,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黄河都断流了。

这种程度的灾情,以现今的技术手段,根本就不是任何官吏能够解决的。

徐若琳出身官宦之家,父祖论证时旁听了一些。可即使她的祖父徐光启,也对明末的灾情预估不足,导致她的认识不可能多么的深刻。

此时被左梦庚揭开血淋淋的事实,不由怔怔。

“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