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知行合一(2 / 4)

大明太师 煌煌华夏 1290 字 2022-11-18

名堂之前很少有人选择回乡。

十个官员中,有九个都是混好了之后才选择锦衣返乡。

当然了,这里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可陈云甫并不打算为了少部分人,而保留如此长的衙门假期。

“那些归乡心切的,可以向吏部申请,本辅会让吏部酌情考虑,以后,尽量将入仕的翰林郎调到离家乡相近的府县任职,别都窝在京城里读书熬时间等位置。”

陈云甫自入仕以来,一直对古代王朝这种选拔官吏或者任命官吏的制度不太中意,洪武朝的情况又更严重。

因为洪武朝严重缺官。

很多翰林郎在翰林院读了几年书,就直接扔到五品、六品的官缺上,甚至不乏直接提拔做一部侍郎的例子。

这不闹呢吗。

官员需要学习不假,但官员更需要的还是实践,你总得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吧。ωωw.

若说徐本那种,能把治下治理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这种官员,你提拔做尚书、入内阁那自然是合情合理。

“好了,咱们继续往下批对。”

时间过的飞快,两人忙的热火朝天,一度连午膳都忘了吃,等到肚子都饿的咕咕直叫这才彼此对视,尴尬一笑。

“走,随便对付一口。”

家里有包好的饺子,陈云甫招呼下人去备了两碗,就这么捧着和杨士奇一人一碗水饺,守着两叠咸菜对付过去。

“士奇可千万别嫌弃本辅寒酸啊。”

“不会不会。”杨士奇囫囵个的咽下去,急着答话:“少师勤俭持家,乃是我辈楷模。”

“你也觉得勤俭是一件好事。”

杨士奇笑着:“那是自然。”

“好在哪里?”

这问题来的杨士奇为之一怔,这勤俭本身就是好,何必再问好在哪里。

“勤俭可以节约粮食、可以、可以省却不必要的花费,用来应付突发的意外,这不就是好事吗。”

陈云甫点点头,继续问道:“那和勤俭相反意思的叫什么。”

“自然是铺张浪费。”

陈云甫继续考校道:“如果把勤俭和铺张放在一起,它们俩都属于什么?”

杨士奇蹙眉想了一阵后说道:“迹?”

“对,它们俩都属于一种行为,属于迹。”陈云甫便笑了起来:“迹是心的延伸,勤俭发于何心?”

杨士奇知道陈云甫这是在考校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