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主动兴兵(2 / 6)

,就没那么恰当。

为了不要激起太多的反对者,变法这个事情,就没办法所有方面同步进行。

只能把各方分化开来,逐个击破,分化瓦解。

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循序渐进。

这三年,皇帝改革了官制,改革颁布了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等。

已经算是动了商人和地主的不小利益。

朝堂需要稳定,不适合近期再去触动,大周其他统治阶层的利益。….

先把最好拿捏的地主和商人阶层,拿捏明白了不迟。

但是就在盛长柏,准备让老丈人给自己挑一个合适的位置,回汴梁的时候。

西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不是大周这边出了什么问题。

是西夏死了皇帝,继位的还是一位幼帝,西夏皇位落在了一个八岁的毛孩子的手里。

实际权利落在了西夏太后和国舅手里,后宫和外戚当权。

西夏内部当然不会所有人都乐意,矛盾重重,朝廷动荡,政局不稳。

明显是一个可趁之机,大周又刚好经过各种改革,修养生息,局势比之前好上不少。

各种改革,增加了一定的赋税,减少了许多冗余,少了花费,积累下了一定的钱粮。

清理冗兵,厉兵秣马,训练出了一些可战之兵。

看到西夏自己露出破绽,一心比肩唐宗汉武的大周皇帝。

当即就决定了,要对西夏用兵,能一战灭国西夏最好,最低战略目标,也要收复富庶的河湟地区。

西北即将有战事要发生,盛长柏也就没了回汴梁的心思。

回去了之后也要忧心西北,不如留在西北。

“迁起居郎、侍御史、秦州通判盛长柏…知秦州。”

盛长柏也算没在西北白吃三年土,官品升了一级,并且成为了秦州这个上州,边疆重镇的一把手。

完全算是重用,干好这种边疆重镇的知州,完全都可以算是一直资历。

和皇帝关系好也是有好处的,皇帝足够信任盛长柏。

盛长柏也就可以违反一点大周的流官惯例,不让一个朝臣在同一个地方,任官太长。

在秦州做了三年通判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在秦州任知州。

甚至因为信任,皇帝都没有再另设一位通判,来分权,掣肘,监督盛长柏这个秦州一把手。

盛长柏对秦州很熟悉,升任知州之后,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