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庞涓上门(2 / 5)

一道。”

孙伯灵一边诉说着自己的心声,一边向着公孙鞅缓缓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看着自己视野之中出现的手掌,看着对面那一张充满笑容的脸庞,公孙鞅却也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双手递了出去。

两只强而有力的手掌相交一处的那一刻,公孙鞅、孙伯灵这两个在魏国朝堂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正是选择站在了一处。

接下来,心已经交融在一起的两人,选择重新回到了各自的几案之后。

一项律令的实施可不仅仅是依靠公孙鞅或者孙伯灵的设想,其中所牵扯的利害用一个复杂是远远无法形容的。

除了公孙鞅之前针对魏武卒所提出的方略,孙伯灵也开始将自己心中对于此事的看法缓缓道出。

在孙伯灵看来,公孙鞅选择缩减魏武卒编制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就算依照魏国如今强盛的国力供养如此一支大军也是十分吃力的。

但是如此单单一句话语便要缩减七万编制实在是太过严厉,倒不如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地削减到位。

首先要削减的应该是那些年老体弱之人,他们明显已经不符合魏武卒当初所设定的标准,也无法完成魏武卒所应该承担的艰巨任务。

如果能够将这些从魏武卒之中剔除出去,无疑对于魏武卒战力的恢复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也可以为此次魏武卒的变革打开一个突破口。

接下来,孙伯灵便可以用自己司**身份宣布在魏武卒之中开战比武,顺理成章地完成对于魏武卒数量的削减和战力的提升。

除了对于魏武卒数量的削减从一开始的一蹴而就,到此刻的循序渐进之外,孙伯灵同样认为对于魏武卒所开展的变革不应该只有削减。

孙伯灵提出完全可以依照昔日魏武卒建立者吴起在西河郡的做法,对于魏武卒之中的佼佼者给予更加优厚的赏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既然昔日的吴起都能够以丰厚的赏赐,将一介平民锻炼成为天下强军,那么今日的两人又如何做不到让魏武卒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辉煌呢?

对于孙伯灵所提出来的想法,其实与公孙鞅接下来所要在魏国军中所进行的改革有相合之处。

通过这些年来在相府、地方的学习与历练,公孙鞅认为魏国针对军队的投入在天下诸侯之间无疑是名列前茅的。

这一点,既有当年主持变法的魏相李悝的功绩,也有昔日西河郡守吴起练兵遗留下来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