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雷声大雨点小(2 / 3)

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先兴文教。

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建太学,距皇宫八里,学业重开。

汉顺帝时期,扩建太学,并且把明经考试稍微差点的人,也都补入太学,还破格招收有成就的童子入学,学生人数顿时大增。

顺帝驾崩后,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是获得迅速发展。

她曾诏令,自大将军以下,一直到六百石官员,必须派遣子侄到太学学习。

自此,游子日盛,学生人数,猛增至三万多。

宋朝苏轼曾赞誉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

把当时生气勃勃的盎然景象表达的淋漓尽致。

不过,林子大了,鸟类也就多了。

太学生源,有的是官宦子弟,有的是上了年纪的儒生,有的是名儒推荐,有的则是在校学生介绍入学。

可见学生入学并不难,全国各地的人都有。

甚至曾经的匈奴也派人来过,西域也有求学者。

这里不仅有享受国家俸禄的官二代,还有衣食需要自理的贫寒子弟,更有勤工俭学的旁听生。

总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晋文、黄艾两人在太学中小有名气,并且互相引为知己。

无他,两人都是爱好人前显圣之人。

他们对外号称自己是“读书破万卷”的饱学之士,又以当代豪杰自居,举手投足之间,都摆出一副恃才傲物的气势。

而且出手阔绰,视钱财如粪土,日常辩论,观点也新颖奇葩,别致刁钻。

久而久之,两人也拥有了一批拥护者。

不过,自家人知自家事,他们也就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今日天微亮,就有人找上了他们,拿出了一笔钱财,让他们带人去皇宫抨击太子。

两人起初说什么也不愿意,不过对方直接三倍五倍的加价,这谁扛得住啊。

于是二人含泪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答应了此事。

其实两人不是全看在钱财的面子上,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太子刚刚册立,正是需要彰显仁德的时候,决计不能因言怪罪,否则容易落人口舌。

而他们只要当面抨击太子,必定会获得一个不畏强权、直言劝谏的清流名声。

那到时候就不是自吹自擂了,而是货真价实的名士。

说干就干,两人直接召集自己的小弟,一番大义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