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夜谈,令人震惊的消息(2 / 3)

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杨寒把其中的200块钱又退给了许大海。

“咱们还是说说明年供应红参的事儿吧,明年还能继续给我们供应红参不?”

“可以!不过明年能收上来多少红参还不确定呢,要是收的多就多供一些,收的少就少供一些。”

“没问题!”

杨寒大喜,没想到许大海这么好说话,他还以为明年后者不打算给他们供应红参了呢。

其实今年因为许大海的影响,杨寒他们也多赚了不少钱。

正是许大海提前给了订金,所以很多参农没把红参卖给县里的药材公司,而是给他留着了。

这其中的一部分红参被卖给了杨寒他们。m.bīQikμ.ИěΤ

如果没有许大海的话,杨寒他们早就收不到红参了。

“明年兄弟我就仰仗海老弟你了啊!来,走一个!”

往碗里倒上酒,两人直接开喝起来,边喝边聊,轻松自在中许大海也知道了不少事情。

杨寒他们去年还去过川省,陕省等地,一路上经历过不少事情,风土人情差别很大,现在谈起来也颇有趣味。

两人也算是熟悉了,所以杨寒也没藏着掖着。

聊天中许大海得知,他们之所以会来白松县买红参,一大原因和杨寒的二姨有关。

杨寒的二姨两口子是常春机械制造厂的中层干部,他是夏天来这边走亲戚,顺便寻找商机的时候得知了这边红参的价格。

回去再和老家那边的红参价格一对比,大有可为啊!

当然,秋天的时候才会起参做货呢,所以一直等到秋天他才开始大批量的买红参。

而且东北这边政策比较严,民营经济不活跃,他们还要非常小心。

至于他一个浙省人,为什么二姨两口子是东北人,这当然和建国初期,北边对华夏进行多个大型项目援助,华夏自己也从全国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年轻干部奔赴东北有关。

这年代的东北是移民流入地区,找一找,能在这里找到各个省份的人的,这并不稀奇。

当然最多的,还是鲁,冀,晋,豫几个省过来的移民。

聊天中,杨寒又说了一件劲爆的事儿——君子兰在省会常春市已经彻底的涨疯了!

说起那个场景,杨寒都感到有些害怕,他狠狠的抽了一口烟,缓缓说道:

“品相好一点儿的君子兰都已经涨到3000块钱一盆儿了,是的,你没听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