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斩首,将成常态化的加急信件(1 / 3)

现代人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看到官员对犯人的判罚是午时三刻问斩。

而事实上并非所有人犯的斩首时间皆是在午时三刻。

受古代人们普遍迷信的影响,斩刑也是有轻有重,是分时辰开斩的,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人死有鬼可做;

而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因为在这个时候阳气最盛,人死阴气即刻消散,意在让其连鬼都做不了。

而施琅与其一众党羽,自然是罪大恶极,午时三刻的斩首时间是无论如何都躲不掉的。

高台上依旧是一副普通将领打扮的朱大皇帝,看了一眼时间又看了看越聚越多的人群,随即向旁边那名负责问斩一事的军官给了个眼色。

后者立刻起身上前走到了一众跪在地上的人犯身后。

随后他举起了手中那长长的罪状。

“人犯施琅,祖籍河南汝宁府,原福建总镇总兵官郑芝麾下部将,崇祯19年,随郑投降蛮清……”筆趣庫

军官拿着那长长的罪状书,不急不慢的宣读着。

一般来讲,需要问斩的罪犯是不会有人去宣读其所犯是罪行的,因为的他们的罪行都被记载在了死刑犯脖子**着的那块犯由牌上。

但施琅所犯之罪行,可不是那一块小小的犯由牌就能够记载的下的。

而且施琅此人在这福建沿海百姓们眼中与台湾百姓眼中有着很大的不同。

台湾百姓眼中的施琅就是一个大汉奸,大**,无恶不作,死不足惜。

而在泉州厦门百姓们面前,施琅更多时候则是扮演一位乐善好施的青天大老爷。

这些百姓们并不清楚这施琅的过往,也不知道他到底犯下了多少罪行。

所以朱大皇帝认为有必要以正视听,让老百姓们切实了解一下这位反复横跳的施琅大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军官一开始宣读施琅罪行时,底下的百姓还没有什么反应,可当罪状越说越多,还有看到那长到拖地的罪状书时,百姓们脸色变了。

没人能想到,这位看上去和蔼可亲的靖海候,竟然是如此之“人物”。

“杀了他!”

“杀了他们!”

“杀了这个鞑-子走狗。”

“血债血偿,杀了他,为我无数汉人百姓报仇!”

……

百姓们群情激愤,高声大喊着。

而这时那军官也总算是将那长长的罪状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