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林昭治松江路不拾遗,黛玉促亲事佳偶妙成(2 / 13)

舟行诸天 明少江南 5823 字 6个月前

似乎人家在具体的政务和民生上没有插手。

可是他在扬州、京城、归化城,乃是西域的一插手之后,许多事情便豁然开朗,迎刃而解,看似不起眼,但是仔细一琢磨却光彩夺目。

按理说**是户部尚书林如海的儿子,如果按正常发展,应该属于士大夫阶层。

但是实际上,他偏偏是一个武人。

他一个武人有了这样的成就,不管后来人做什么,一切都有个比较,你要是做的不好,那自然是不如,你要是做得好了,那肯定是将**所作的发扬光大,大家都在天下的最高层,都是心高气傲之辈,让人这样评价,谁也不甘心。

不过不想听,不想让人比较,不代表**就不存在了,大周忠勤伯,锦衣卫左都督,又是督办天下间瞩目的松江开埠一事,想听不见都是很难。

从孝德五年提出这个动议,到孝德七年,松江开埠一直就是磕磕绊绊的,开始毫无寸进,然后无奈将内务府的一干吏目差人调到松江府去,这才慢慢的有了动作,但依旧是进展的很慢。

内务府一般都是皇帝派遣宗室最有能力的掌控,皇帝也仔细抓着,所以下面的办事人员都是精干,所以内务府应该蒸蒸日上。

但是实际上,内务府的大发展,是**在扬州府担任小吏才开始的。

内务府在京城的膨胀扩张,其实是**把京城治安维持住了之后,有安排进了相当一批有经验的锦衣卫干练分子的缘故。

其实松江开埠,虽然是**提出来的,但也是市面朝野的想法。

松江的地理位置太过优越,用来开埠必定是财源广进的。

虽然**提出了一项项措施,但并没有多少士人放在心上。

大家是读了圣贤书的,又是当政多年,政务熟练,经验丰富,不比一个武夫嘴上吹得做得好?

也就是抱着这个打算,当**提出松江开埠这个事情之后,朝臣们纷纷赞成。

想也容易,说也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松江府如今的局面就证明了这一点,要知道前去推动各项政策的人是内务府总管,皇帝的亲弟弟忠顺亲王,论起显赫和受宠来,忠顺亲王说第一,谁也不敢认第二。

也正是因为他要到松江主持开埠,才把蒋玉涵放出王府,给了自由身的。

忠顺亲王虽然地位显赫,号称京城世家子背诵的《英雄谱》排名第一的人物。

英雄谱当中,排名第二的人物经常换,即便是**也不过待了两年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