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不过是北伐而已,贫道允了(2 / 3)

舟行诸天 明少江南 1305 字 6个月前

变毁掉了北伐大好局面的祥瑞大神。这样的形势这样的指挥者,又碰上金世宗完颜雍这样的英主,隆兴北伐不玩砸才是奇怪。

而再往后的时间,本来应该是宋孝宗卧薪尝胆总结经验教训以图再举的过程。但是很不幸,他一力主张的隆兴北伐的失败,导致了太上皇赵构有更多的能量来控制他,也导致了秦桧党羽的死灰复燃。同时他自己的眼光也还是成问题,既不能识别真正的人才也不能做到用人不疑,而且相当急躁总是急于求成,也就因此格外经不起失败和对耗。这些因素导致他当国数年中,宰相换的像走马灯一样。好不容易托付了一个虞允文,君臣相约几年后东西并进、撒了好大一盆狗血,结果虞允文又早早挂了。。

而与此同时,他的养父赵构活的健康而且滋润,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他的对手金世宗完颜雍也活的很健康干的很起劲,本来在完颜亮侵宋时风雨飘摇、汉人契丹人纷纷起义的金国又重新稳定下来,出了一个小规模低水平的“盛世”。

赵昚的后半辈子就是在这种憋屈中耗完的。当然在这段时间里他仍然努力的做一个好皇帝。

比如即使在隆兴北伐失败后不得不和金国议和,他也始终拒绝遣返“归正人”——这点实在比他干爹强太多了。

比如他还是时时检阅军队、锻炼武艺,始终不忘北伐之志;比如他的内**理的很好,法治清明政风宽和,现在的史学家一般都认为这是南宋**风气最好、国家也相对富足的时期,所谓的“乾淳之治”。

只是所有这些成就都不是宋孝宗自己所能满足的。他最希望达成的功业始终是北伐收复中原。然而还是说,相比他的宏伟目标,他个人实在不够坚忍弘毅,以至终于熬到宋高宗去世之后,他自己的心气也耗干了,没过两年就匆匆让位给儿子当了太上皇。只是倒霉的是他个人生活的运气都不如他爹,儿媳妇太过BH不说还挑拨丈夫和公公的父子关系,搞的宋孝宗晚景凄凉,去世的时候都没能看儿子一眼。

所以在封舟看来,尤其是当这个皇帝活生生的出现在他面前,一脸热切的请他主持北伐的时候,封舟便对他充满了同情。

赵昚这个皇帝在军事外交上做的很不成功,如果仔细考察隆兴年间的军事失败和**动荡,会发现很多导致失败的因素,实在不能全由他自己负责:他本人被宋高宗压抑掣肘了太长的时间,前期没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高水平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