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家“孝悌”观及其变种(1 / 3)

一场战争中如果阵亡者数量比受伤者还多,那么就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极其残酷的。而倘若一场大型战争(万人级单位那种)的失败的一方全军覆没,那么十有八九是投降后遭到了处决。

大规模战役几乎不存在留不下幸存者的可能性,即便双方打得再激烈,总会出现那么几个怕死的(或者说命大的)逃过一劫。

而在华夏传统思维中,做逃兵并不是什么太可耻的事:这股思想的“妖风”是从儒家吹起的,孔丘去见某国君王的路上正好碰见一队侍卫压着一个人从旁边过,好奇的问这小子是犯了什么事?侍卫说,这人是个逃兵,好不容易给逮住了,正要压下去“开刀”呢。

于是,孔丘就问这个逃兵为何要做逃兵?是怕是还是别的原因?逃兵说:不是我怕死,因为我是独生子,一想到自己站死了没人赡养父母就觉得恐慌,想来想去还是孝敬父母更重要,就溜了回来。孔丘听完后并没有义正言辞的指责他“没有国哪有家?国家利益大于家庭!”,而是欣慰的说:这孩子是个大孝子啊!应该赦他无罪才对。

听听,这是什么三观?!关键是他老人家随后还真就在国君面前替那人求情了,国君碍于孔老夫子的面子就把人给放了,从此以后,逃兵之风就有了官方背书,成了刹不住的邪风。

如今社会有很多厚古薄今之人,将民国时期就已经被打破神坛的孔老夫子思想又重新装进神龛供奉了起来,咋一看甚至让人以为人人都在学习孔子思想、儒家恢复正统地位指日可待了……然而有识之士都明白,这种所谓的“文化复古”纯粹是瞎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过去的东西固然看起来不错,但它肯定是不适合当今的时代了,若是仅仅因为某一事物是“老古董”、有历史氛围就将其拿到社会中大肆宣扬,那社会还要不要发展了?让那些为了科学研究付出无数心血的人怎么想?

就拿孔子思想来说,他的“首孝悌”思想放在当代就与主流意识有着巨大分歧——并不是说“孝悌&rdqu

o;不重要,相反,它相当重要,但也不至于重要到一切以其为首的地步。要是大家都只顾着孝悌、打仗时全以家里有老人要赡养的借口当逃兵,那这个国家还运转个锤子啊?通通当亡国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