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平平无奇”论(1 / 3)

理论上,杂交水稻的产量可以解决华夏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是不考虑其它因素、单纯算数据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真的如此么?不然。

就好比东三省那疙瘩号称华夏北部大粮仓,按理说也不至于出现民众挨饿现象啊,实际上呢?一碰到大雪封山的情况,位于山窝窝里的偏僻小村庄就遭了秧:粮食总量多归多,村里不一定多啊!大雪封了山、路被冻住了,车子开不进来,外界的粮食运不进来、村民也出不去……

怎么得了咯?

格局再放大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基地的粮食也不可能支援到大凉山区去啊!

有的地方粮食产量小、交通不便、人还多……把各种不利因素都集齐了。一旦来场旱灾或者涝灾或者旱涝虫等灾害一起来,吃树皮、田鼠这个还好,多少是肉啊的历史就要重现了。

要是再严重点,就会出现“文明倒退”现象古史记载荒年时百姓“易子而食”,在如今看来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不过却是事实。

饭都吃不上了,谁还管你什么法律、道德?而“易子而食”这类行为则比这俩更严重:它是对人类伦理的挑战,是逾越底线的行为!

华夏着名科幻作家大刘其名作三体中就有关于战舰舰员在“弹未尽粮绝”的情况下吃人肉的情节吃的当然不是自己舰员的肉,而是发现一艘抛锚的、里面人员全部牺牲了的战舰,以那些亡者的尸体作食材。

后来这些食人者也受到了审判:他们确实是人类英雄,但英雄的身份并不妨碍他们遭到伦理的谴责乃至审判。不过有什么办法呢?要是不吃那些人,他们早就死了,也撑不到任务完成时……所以,这是很无解的局面,没有人是打心底里接受吃人的,然而为了活着,别无选择。

而这只恶死鬼,就是死于“易子而食”:确切的说,他不是因被食而死的,而是因为不愿意食人活活饿死的。

每个时代都有丧尽天良的人存在,相应的也会有道德品质优异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在吃人这点上,似乎跟道德、人品没有太紧密的联系,联系的最紧的还是伦理。

为了生存而吃人,有错吗?从生理需求角度来考虑,是没有的。但若是从法理、情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