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徐州冶铁!(1 / 5)

对于推动一项国策来说,在参政左厅获得通过,不过是万里长征路上的第一步,而要说服其他的大臣以及官家,才是更难的事情。

不过这终究算是一个好事,在获得初步的赞同之后,张载立即推动整个参政左厅将意见给落实成文字,全部签字画押,形成一个参政左厅的总体意见,这已经具备了往外输出的条件了。

当然,张载当然也可以将这个规划直接献给皇帝,让赵顼去考量,决定要不要执行,但那样子分量却是不足的。

通过左厅这边大量属官的共同认证,这大约是让这份规划在专业性、可行性上增添了许多的分量,至此,《规划》便不仅仅是一份建议书了,而是有了初步分量的东西了。

《规划》是陈宓一手炮制出来的,但交给张载之后,他却不太过问了,一心一意投入一个**业之中。

——陈宓跑去打铁去了。

铛!铛!铛!

铛!铛!铛

打铁铺里敲击声响成一片,诸多肌肉发达的打铁匠,赤着身子,浑身汗流浃背,但每一次挥动大铁锤发力,浑身肌肉进行协同时候的扭曲、拉扯、抖动,与四处弹射的火花,形成一幅极富有美感的画面。

不过,这画面美则美矣,就是生产方式过于落后了。

这打铁铺,利用煅烧与敲击,改变生铁中含有的含碳量与微量元素,尽量锻造出更好的钢铁,但这种生产方式效率太低了,想要通过这种生产方式,来满足经济对于钢铁的需求,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陈宓来到打铁铺的原因。

有了水泥,就得有钢铁,如此才可以有摩天大楼出现,才有横跨南北的大桥出现,往低了说,有了钢铁,农业才有可能出现飞跃性的发展,有钢铁,生活才会有变革性的进步。

钢铁不是科技革命的根本原因,而是科技革命的限制条件,想要制造蒸汽机,便先得有合格的钢材,否则都是空想。

然而,捶打的方式看似效率不高,但当陈宓来到徐州冶铁矿的时候,却发现官营的冶铁机构,已经有了高炉、鼓风机、使用煤炭炼铁这等高超的技术,除了没有利用到焦炭,几乎后世所拥有的基础技术基本上都有了。

这个发现让陈宓很是欣喜,有了这些基础,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做了,陈宓拿着张载给与的参政手令,在徐州冶铁矿上扎根下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做调研,从春节过后到清明过后,才回到了汴京。

当张载看到形容憔悴的弟子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