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剧变、敌起(三)(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62 字 5个月前

皇帝笑了一下:“那就不要上呈了。曾卿还是回去交给御史台,让御史代为上疏,朕回宫慢慢地看。”

曾粱咬牙道:“非臣不守国家制度,实是痛恨那些枉负圣恩的奸佞。臣如不言,则朝野上下无人敢言了!”

“你觉得朕身边有奸佞?”

“当然!”曾粱斩钉截铁地说,“臣要弹劾叶永甲造事启衅,扰乱国政!证据在此,望陛下明鉴!”说罢,递上了那封拘捕文书。

叶永甲岂能预料他突然发难,怔了片刻,才回过神来,暗想:‘必是陈党探知了万主事的消息,透露与了曾粱……’因而又想起自己那天的决策,万分懊悔。

“现在不是后悔的时候,”

叶永甲忽觉得肩头一沉,转过头去,见是蔡贤卿在低声言语。

“曾粱都如此咄咄逼人了,您不能一言不发啊。”

“我知道……”

就在他们商议的工夫,曾粱仍在向皇帝陈奏:“文书中所说的这位朱养瑞,乃是我天朝远近闻名的乡贤,素来恭谨待人,从不招惹是非。然而叶贼竟以私欲为念,指使那万羽之暗行抓捕,意图推动所谓的‘新政’。万羽之分明是奉旨出镇,却视圣命于不顾,唯叶贼马首是瞻,臣都为陛下感到寒心。”

官员们正传阅着那份文书,又听了曾粱此时的话,一时骚然难禁。

“叶兵部,”皇帝的声音在嘈杂中反而格外清晰,“万羽之干这些事,可是受你的指示?”

叶永甲和蔡贤卿对视了一眼,立刻走了出来,跪倒在曾粱的旁边:“禀陛下,万主事属我兵部管辖,自然招人怀疑;但他身在外地,与我相隔甚远,怎么可能一步步地下达指示;这件事我此前也不知晓,臣若得知,绝对会写一份奏疏,向皇上您讲明。”

“一面之词。”曾粱冷哼一声,嘟囔道。

叶永甲听见,不予驳斥,仍面朝着皇帝说:“如若臣的话不能服众,那完全可以到臣的衙门里去搜,那里保存着臣还没拟好的奏疏,能证明臣的清白。”

“这么说,你是支持万羽之的做法了?”皇帝的语气未有丝毫缓和,愈发严厉。

叶永甲并不慌乱,严肃地回禀道:“臣不认为万羽之的举动有任何的不妥。朱养瑞犯了国法,经不起查证,就理应被捕。”

“那你的新政呢?违背了历来的法度,算不算犯了国法!”一向平静的皇帝突然将身子往前探去,质问起了叶永甲。

叶永甲来不及擦额头上滚滚而下的汗珠,战战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