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拔才、擢臣(三)(1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44 字 4个月前

叶永甲听了,反而厌他莫名其妙,打断了蔡贤卿的言语,便憋起一肚子火说:“明侍郎,这崔乙虽于举业不通,却并非什么势利小人。今早我试探了他一番,他胸中是有真才实学的。让他在此当个主事,不碍大局,您何必这般激动呢。”

“是啊,仅凭功名即料其为人,武断甚矣。”蔡贤卿也在一旁劝他。

明晖光依旧跪地不起,忧心忡忡地望向他两个:“在下不是成心要看低他,他哪怕只是个举人来做官,我也会敬重他。可他……”

“侍郎此言差矣,”叶永甲的脸上有了少许的愠色,“难道征辟、捐纳就不是朝廷的选官的法度?何况叶某是奏请为其荫官,焉有‘不正’可言!”

“大人,”明晖光向前膝行几步,眼里闪着渴求的泪光,“您也是世族之后嗣,岂不知异途乃天大之耻?他崔乙又非市井小民,也是受了祖宗之余恩,若以异途入仕,不仅羞了先人颜面,亦为自轻自**之举。您设想一下,堂堂一方大族的子弟,如果连功名都考它不上,尚需借助这些旁门左道,则和无知草民有何差异?”

“我劝您的这些话,全是出于本心,”明晖光又郑重地磕了一遍头,哽咽地说,“在下也不讳言,就是怕您开了这一个徇私的口子,使这等不顾廉耻的小人在左右,会坏了衙门内的风气。我看不起清流们,自然不想让您堕落下去……”

听到此处,叶永甲心中竟有了几分感动,便不再去责怪他了,将其手拿的信纸接过,见其笔下何止千言,字字力透纸背,一看就倾尽了不少心血。

“明侍郎的话我会认真考虑,”叶永甲收起信来,“但现在并不是决定的时候。难为你这么晚了还不退衙,特地给我写了这么长一封信,叶某深受感动。听闻侍郎家眷还在京城,这两**可以尽早回去,多陪伴一下妻儿老小吧。”

“多谢大人抬爱!”明晖光泪流满面,当即擦过了眼睛,又重重地拜了两回,方才退出屋去。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叶永甲回望了一眼蔡贤卿,笑着说,“我算是遇见一位诤谏之士了!此人虽有些迂阔,在这件事上所论失宜,但能冒犯直言,一片赤诚还是看得出来的。”

“那您应该更有决心了吧?”蔡贤卿反问道。

“有是有,”叶永甲沉吟着说,“然而明晖光方升侍郎之职,以往的官位不高,仅仅凭着门第,很难与人相争。”

“莫把这个当做难事,”蔡贤卿摇手道,“过湘人那般年轻,照样背靠着陈党,荣升了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