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五)(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64 字 5个月前

样,便没人能够保证了。”

“还用想么!这是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谁敢不从!都随着曾尚书去!”过湘人振臂大吼,把刚从大殿里走出来的太子都惊动了,他在廊道上皱眉观望了片刻,朝太监一使眼色:“你看看去。”

“诸公,诸公!”那小太监飞快地跑了下去,边走边喊,可见官员们都掉转了方向,火急火燎地朝着相府开进。

“回来罢!”太子在远处一喊,招招手说,“不必再追了。”

太监抹了一把额头的汗,喘着气回禀道:“我看着为头的好像是曾大人,不知怎地,成群结队地走了,不是回署。”

“可还有没跟着他们的?”

“有十几个,人数不多。”

“你把他们叫回来,问问是怎么一回事!”

一百二十八名大臣依次跪倒在相府门前,从东至西,几乎占住了整一条街。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却像雕塑一般直起身躯,任由汗珠自脸颊划过,面不改色。相府的书办急忙出门询问,曾粱声泪俱下,把弹劾的经历前后说了一遍。书办亦颇为动容,好声好气地将众人安抚一番后,便回屋里去了。

“丞相,就是这样。”

柳镇年听完了禀报,扭过脖子,看了看自己的左手边,那些堆积如山的奏章仿佛都能把桌子压塌了。

他轻轻一笑,感慨万千:“这都是他钮远骄恣跋扈的结果。倘使他稍稍收敛性子,也不至于到今天积重难返的地步……”

“丞相,您真的要听从他们的意思,拿下钮公了?”书办不敢妄言,只得这样问道。

“钮远还算个肯干实事的,我若把他再撤了,身边真的无可用之人了。只要他还镇得住场子,我便不考虑换他,”柳镇年捏着鼻梁骨,徐徐说道,“可是百官对他积怨久矣,我没办法再袒护他了。之前我把那些奏章扣下,就是想着让众人忍一忍就过去了……谁知道,这群官员都堵到老夫的家门口了,这不就能说明,矛盾已经彻底爆发了?”

他又沉思一会儿,起身说道:“这样,你去告诉他们,契约会严令钮远重议,让他收回成命。但我绝不允许他们得寸进尺,提出罢相的事,违者论罪。”

“是!”书办拱手领命。

“奉相,不好了,不好了!”一名书吏慌慌张张,笨拙地爬上台阶,朝着堂上的钮远喊道,“柳公派人传命,说叫您重议契约,不准为番邦开设特例!”

“什么?”钮远才站起来,听得这个消息,又重重地倒了回去,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