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二)(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32 字 5个月前

其中一条心生不满:“唉,廉将军,吴思经是还想留在我国境内吗?”

“这个是他的心愿,我本来不打算写上,但奈何他强求着我,为了一点情分,依着他了。如果贵国认为不妥,大可以去除之。”

“不妥!绝对不妥!”钮远一垂眉,厉声说道;太子亦郑重地摇了摇头。

“那好吧,我们只能照做……”说到此处,情绪低落的他竟将话锋一转,“但是要让他走,必须本国发船来接,需要时日,不知定在何时为宜?”

“这个不是由着你们?”太子怀疑地问。

“非也,”廉崇文放声一笑,“一者,贵国当给发通行印照,才能使本国船只畅通无阻;二者,火炮两百门作为赎费,也会一并送来,需要贵国及时接应;三者,他吴思经还眷恋此处风光,欲停留几个月再走。要是贵国对此事尚不着急,我可以通知他们,缓些日子再行。”

钮远依旧撇着嘴:“既然如此,朝廷现在就让你们走!这便吩咐礼部,发给你通行印照,你坐船带回本国!”

“大人,他自己可没有船,是搭着东洋的商船来的……”鲁之贤低声提醒。

钮远却还是固执己见:“哦,大不了我们调发兵船送他回去!总之绝不能耽误日期!”

“奉相!”户部尚书曾粱忍不住了,忽然出列进言,“如今海寇肆虐,非要使吴思经离开我天朝也可,但当等海疆宁静之后,方能任使船只频繁来往。海关上正是小心御敌之时,纵算兵船得渡南洋,那彼国前来的船队靠近南海,谁能保证不出问题?贼情紧张,海面上又是敌我难辨,万一不慎走火,则是小事变为大争矣。”

“曾尚书言之极是,”蔡贤卿深表赞同,“而奉相只为二百门炮而已。何苦为了区区几门大炮,去冒这等大的风险?待海乱一平,把吴思经放回彼国,那时有多少火炮,随我购取,还愁无财力不成!”

“你们皆是腐儒,如何懂得火炮的可贵之处!”钮远涨红了脸喝道,“汝等……”

“啧,”柳镇年一咂嘴,打断了他的话,“奉相莫动肝火。你做此事实是欠缺考虑,我也难以理解。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斗嘴上,应该先和太子合计一番。”

一直顺风顺水的钮远本以为众臣不敢多嘴,谁知他们是假装恭顺,然后抓住机会发起了一片质疑声,仿佛使自己跳入了沼泽,寸步难行。他近来哪曾遭受这般屈辱,顿时心烦意乱,‘大不了豁出去了!让他们就此闭嘴!’他越这么想着,便越管不住自己的嘴了:“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