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六)(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47 字 5个月前

愿从奉相!”声音如震天动地般响彻。

洪立慎连忙将这个好消息带回了中书省。无疑,此事让钮远大为振奋,但他深知现在不是庆贺的时候,便立刻拿出史修慎的原奏向晏温上报,希望后者处理此事。

晏温面对着那些纷乱如麻的奏报,已经快忙不过来了,如今又见禁军变乱的事情亟待解决,他显然是力不从心了。也许还有年龄增大的原因,使得晏温的脑袋都开始嗡嗡作响,变得不那么清楚了。他对这点也是心知肚明,便一面把堆积的文书送到兄弟晏良那里,由他帮忙处置;一面密召李文守等一干省臣,商议解决之策。一直议到深更半夜,众人才都散去。

“晏寺卿。”

一个轻微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晏良听得仔细,连忙止住脚步,就停在书房门口,回转身去。

“哦,原来是您老。”他笑着说。

“晏寺卿,参政最近的公务太多,处理不过来,所以把一些文书交给了下官,让我放到您这里来。”那位老吏拍了拍手中的一大摞文书,低着头禀道。

“好,我明白了。但您老抱着这么多,实在太过沉重了,请进书房里来,好生歇一歇。嗯,就放在桌子上罢。”晏良慢慢走入书房,轻言轻语地指示着老吏。

“这都是关于什么的奏报啊?”晏良坐到案几前,解开了一捆捆的文书。

“都是关于杀人论罪的,”老吏弯下腰坐在了一旁,“大理寺完全管得了,您放心批。”

晏良展开其中一本,只一掠,便见上面触目惊心地写着:‘自河南解到罪犯二百余名,半数皆为扰乱新政,当诛之人。某县之官民罪行尤恶,诬陷上官,言其强占农地民居为学田;又不肯出丝毫之费以养官学,故悉数视为刁民,将此县六十多名罪犯押至京师……’一直看到结尾,把他吓得一阵错愕。

晏良赶忙摇了摇头,打算把这最难处理的事先搁置一旁;谁想到他又接连看了两三篇,规模竟然有增无减。他将双眼睁得越来越大,发疯了似的乱掀起一页页纸张,像是在翻找什么东西。

“晏寺卿,您……没事吧?”老吏惊恐地望了他一眼。

“没事,”晏良一下子瘫倒在椅子上,“我没事。只是可惜啊,好好的一个新政弄成这步田地!”

“此乃何意?”老吏登时站起,“连您都不支持晏相的新政吗?”

晏良渐渐抬起头颅看着他,面容上充满着平静:“您看一看这些奏书就明白了。各地官员也都对兄长的高压政策不满了,他们动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