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六)(1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52 字 4个月前

“那群乡民……不闹了?”严来甫背着身子,向堂下的人问话。

“自官府的人走了之后,他们便渐渐停歇下来了。”几条壮汉跪在地上,谄媚地笑着。

“你们执行得不错,”严来甫转了过来,“那几句话确实把气氛调动起来了。今日若是没有你们,我看胡乡绅怎么也得走一趟了。来人,每人给我赏五两银子,打发回村!”

言罢,即有仆人从里屋走来,手中捧着一个银盘,上面用红布裹着一颗颗纹银。

“谢严老爷!谢严老爷!”众人看着那些闪着亮光的白银,笑逐颜开,纷纷不住地磕起头来,颤抖着双手收下了。

“胆大包天!”

其中一个书办劈手夺过县令的禀报文书,掼在地上,把另外三人都弄得一惊。

“知府大人!”他的目光死死注视过去,“您能容许您治下的刁民如此犯上作乱?还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坐着,我真是……唉呀!”

另一个书办听了,也附和道:“知府大人,我等为朝廷做事,需当尽忠体国,若遇难而却,何以报答皇上?请您勿生犹豫,速速下令,逮捕作乱刁民,并以大逆之罪擒拿胡之章、严来甫二人!”

济南知府惊恐地望了一眼陈同袍,随后才平静下来,依旧低头翻阅着卷宗:“二位,有句话叫法不责众,你们应该听过。我曲阜境内乡民无数,怎可尽行抓捕?至于胡、严二绅,我们也没有证据能证明,是他们谋划了这次事件。若不分青红皂白,直论一个大逆之罪,不仅有伤民心,还会为晏相招致流言蜚语。”

“所以,听之任之,就这么算了?”那书办冷笑一声。

“如今民心沸腾,如果再次激化冲突,不加平抚,诸位都知道后果是什么。不要觉得责任抛给本官就可以拍拍**走人了,别忘了,这条宴请二人的计策,你们也是点了头的!”

两书办顿时如被雷击,愣愣地站在那儿,不敢动了。

“知府大人有不少苦衷,”陈同袍忽然开口了,他的脸朝向两个书办,“我们应当谅解,不要苛求。今日可一面使人发布告示,安抚乡民,宽释他们的罪行;一面告知胡严二绅,令之静养疾病,暂且罢去此议。则稍缓局势矣。”

“朝廷那边怎么应付?”两个书办无奈,唯有对陈同袍言听计从了。

陈同袍道:“此事还压得住一段时日。待他个三五日后,静观其变,再上禀朝廷不迟。”

知府又问:“监学若与朝廷不通音信,如何知晓京中的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