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一)(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30 字 5个月前

陈同袍捋须颔首:“让他们主动交地,自是避免祸乱的良法。然而这些所谓乡贤者,素来根深蒂固,动摇甚难。不如采软硬兼施之法,先请他们去县衙谈判,好吃好喝地接待几日,并以重利诱使他们接受部分让步,令其一步步地降低预期,最终再提出苛刻的条件来。他受了这么多好处,又得知晏相的严令,怎敢得寸进尺,必然老实遵命,奉交田地,心里还有可能感激我们呢。”

话音方落,知府就拍案说了一声‘好’,使得两个书办乍一听也觉不错,纷纷言道:“这的确是为一条良谋,陈监学果然有胆识!”

就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下,府衙的这次会议终于以圆满告终,所有的矛盾与猜疑似乎在这一刻全部迎刃而解,两位书办虽说没有达成原来的期望,但起码消弭了无谓的争斗,新政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只是陈同袍精心设计出来的一场骗局罢了。

两人走后,陈同袍却以整理文书为名,和知府留在了二堂。经过此议,知府的确有不少疑惑要问他,但碍于时间紧迫,便急忙问了自己最担心的问题:“陈大人说晏相叮嘱的那些话,都是假的吧?”

陈同袍瞅了他一眼:“的确是假的。”

“那今早密谈的时候怎么不和下官说?”知府急躁地皱起了眉,“您真不怕他们回了京师,向晏温提及此事?若在副相身上编排谣言,则你我同为刀下之鬼矣!”

陈同袍却面无表情:“我保证他们不会说的。”

“何故?”知府的眼神犹疑了一下。

“晏相大行新政,正是为了与钮远相抗。而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追求速出成效,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此言之所以不会被怀疑,就是因此;倘若他们心中不信,也不会有一人敢去相问。明面上这是在苛求速度,实质上是为了党争,把此事公然点明,无异于拆穿了晏相的功利意图,岂不羞了他老人家的脸面?他们地位微**,但却不是愚人,定不敢如此。况且我说从一名亲吏口中听来,他们纵要害我,何从查找?即使日后醒悟,恐怕也难与本官相较!”

“陈侍郎揣摩人心,样样皆中,真可谓料事如神!有您这尊神佛在此,下官足以保全这顶乌纱帽了!”知府听罢,大为佩服,将自己的官帽解下来,捧在手里,径前向他一个深揖。

次日,知府派去的差役抵达曲阜,向本县的知县禀报了来意。知县近日正犹豫不定,听说知府已有了成算,欢喜不已,即将消息报与两个乡绅,邀请彼等入县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