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五)(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35 字 5个月前

大路。我可从没听过杀人可以杀得民风淳朴的。”

“但他的本意,还是诛杀那些**污吏,不伤及无辜百姓。”蔡贤卿解释道。

“您会错意了,我不想讨论他杀人是对是错,问题是出在根本上。他现在所奉行的东西,和他所提倡的先周礼教完全是背道而驰。晏参政以为自己还在搞圣人之制,可像他这样地不择手段,早已离先道远矣,如今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那按廷龙的想法呢?”蔡贤卿听得极有兴趣。

“圣贤之道已不可为。”叶永甲紧锁住了眉头,言语十分坚决,“国家衰乱,文人们抱着四书五经,还认为是礼教不兴的缘故,才酿成如今的恶果。但历来不讲礼教已久,人心政制变化极大,此时再孜孜于古籍之中,简直无异于按图索骥。所以,要救国家于危亡,必须先抛弃掉先人的遗绪,独自开辟出一条新路来。”他说到此处,竟也显得茫然无措,低下头去。

蔡贤卿赞叹道:“廷龙之见实在卓识!老夫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如果一味因袭着老旧之学,那就只是在原地打圈,到头来重蹈覆辙而已。兴办新学,却空使教习圣贤之书,不问时政,实在可悲。”

叶永甲道:“晏相并非蠢夫,只是痴迷于素日理想,不曾顾及外事。这样搞下去,最高兴的恐怕是奉相了。”

“说这些话还为时尚早,”蔡贤卿一拂衣袖,“静静看罢,坐等定分晓的那天。”

邮人接了中书的信件,便快马加鞭地赶回济南,下马喘息未定,就径直跑去客房内呈递陈同袍。

“快,快,拆开瞧瞧!”一个书办行到门口,劈手夺过那封信件来,回身转交给了陈监学,催促他看。

陈同袍不太着急,但碍于两位书办的催逼,只好把那信封一手撕开,取出公文。

“上面说的什么?”两个书办趴在桌前,动着指头四处乱指,全然不成礼仪。

陈同袍漠然不顾,专心地将文书阅过一遍,才慢慢转过头说:“晏公有令,叫吾掌握生杀大权,遇到阻碍新政之官民,立斩不赦。”

两个书办听了,四眼相对,不禁展露出了喜色:“晏相果然英明!对付这些小人,就不应该姑息放纵!”

陈同袍折好了文书,亦作回应:“晏相之策实乃至论,我等事事依遵,必无差错。我明日即交与知府同看。”

“知府这回儿应该没话了。”

陈同袍却把额头一皱:“知府自然不敢违背晏相,但就怕他一旦知情,心愈恐惧就愈想着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