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二)(1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25 字 4个月前

县里的教谕听闻两位大人来了县学视察,连忙拿湿布子擦了擦脸,将公服穿齐整了,才到中堂上拱手迎迓,将四人请到座上。

“先生近日为外事所扰,无法专心教学,实在辛苦。正好今日请得陈监学在此,你有什么话可尽与他讲,不必讳言。”知府为他指了指陈同袍,温和地笑着。

教谕听罢,捋起了胡子,用极其为难的目光看向陈同袍:“监学大人,自圣上下诏以来,衙门里就急命下官筹备扩建事宜,并扩大生员人数,打算收纳更多的学生入学;可是一经商议,管理学田的乡绅却怎么都不同意,说这样会使成本陡然上升,空凭那点田租绝不足维持运转,最后闹到县老爷亲自出面,却也于事无补,只能耽搁下来,甚至已准备向他们妥协。今日有您带着晏相的命令下来,定能为在下明断,作个了结。”

陈同袍卷开袖子,清咳两声,似乎做出了一副准备回答的姿态,却在突然间被两个书办打断:“教谕莫要担心,晏相早有明令在先,叫我等死也要把新政推行下去。陈大人,对付这些顽固乡民,休怀仁慈,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就都安分了!”

陈同袍一瞥众人的脸色,即微笑道:“教谕你看,两位书办可是全力支持你呀,你还有什么可为难的?府台,麻烦您把乡绅们都叫来,我想听听他们的解释。”

济南知府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了,他慌忙低了头,仅仅答了声‘是’,脑袋里却胡思乱想起来。

受命管理学田的乡绅共有两位,一个名叫胡之章,乃是致仕的朝廷大员,今年已方六十七岁,家境十分殷实,田产无数,却素来尊敬士人、约束乡民,可谓当地的乡贤。前年大修县学,为了给自己搏上一个好名声,便将名下的四十余亩良田尽数捐赠,并为之管理佃农,征收租米,同时也从中捞取一部分好处,作为对自己的酬劳。

与之相比,另一位则要逊色许多,只是一名落第的秀才,姓严,名来甫,本无多少实学,空仗着父亲留下的祖业,在乡间当着一个大财主。因看胡之章捐田得了个名利双收,十分眼红,便向县学卖出了四十亩的土地,也被当地官府委派,管着这一片田亩的租赋。

二人一前一后的来到了大厅上,两个书办瞪直了怒气腾腾的双眼,连眨都不眨,目送着他们坐到了圈椅上;严来甫发觉了他们的神态,不觉翻了两个白眼。

“小人是一介村夫,不知国家道理,”胡之章拄着木拐,懦懦地说,“只晓得一方水土,不曾测天恩如何。如若新政果真有利天下学子,我当拱手听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