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请银、议阻(二)(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71 字 5个月前

说:“约莫二两……”

“新军共招募有多少人?”蔡贤卿怀着沉重的情绪看向杜擎。

“三千五百人整。”

“就算不给所有人配备鸟铳,俭省下来,最少也不下五千两。”

这个庞大的数字让三人都沉默了。叶永甲扫望四周,甚至都不知该看向何方。

“只有请户部拨银子一个办法了,”蔡贤卿咬咬牙说,“不如你二位在此主持大局,我回趟京城,将情况禀明奉相,或有转机。”

“难啊……”叶永甲仰天长叹,“这考验的不仅是奉相的决心,还是柳镇年的决心,户、兵二部的决心……谁能保证其中一环不出差错?”

蔡贤卿起身道:“如今已是孤危之地,改革如果二次失利,奉相岂能甘心?我料他不会轻易言退!”

叶永甲又看了看杜擎,后者亦赞此策:“蔡公言之有理。大敌临于前,恐怕满朝公卿也不敢对此妄议。我自当写一封奏书,为你们壮壮声势!”

叶永甲见他二人都定了主意,方才奋然挥袖道:“既然如此,那就把朝廷一同卷进来,风浪越大越好!”

蔡贤卿出发了。他身上只带着些微的盘缠,以及杜、叶二位大人的奏书,一封是‘兵部侍郎为边军铳炮请银奏’,一封是‘宣化都督告急情之疏’,分开各表,显得说服力十足。

他对往返的道路已经非常熟悉了,便乘匹快马,连夜趁大路赶回京师。

早晨,一束微亮的阳光直照入皇宫的跸道,朱红的宫墙被晒得更加鲜艳,而东面一侧的匾额也在阳光下闪着点点的金光,‘户部’两个大字格外醒目。

介文武满意地看了一会儿,方才慢步走进去。

他穿过中间的院子,笔直地走到面前的书房,双手轻轻一推,门便吱地开了。

介文武随即到他那张梨木几前坐下,抬头却见壁上只有寥寥几幅字画,还需添点什么,心中正有了兴致,便研墨备纸,很快就写出四句诗来,轻轻拿起,打算装裱上去。

“介大人,蔡主事回京了。”一名书办向他禀报。

“嗯?”介文武仍在粘诗,“什么时候?”

“就不久前,听说进了午门。”

介文武转过身,捋着胡须道:“这老戏子未曾报与我,必然在耍心计……这厮常撺掇廷龙行不义之举,不可不防。你派人至各处看仔细了,见有此戏子的身影,务必拽过来讯问。”

“是!”书办领命下去。

介文武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