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变弊、迁任(一)(2 / 3)

清明祝 古时桥头 1099 字 7个月前

这还是改革的第一步,内部问题就显现得如此严重了。他们是一群读书人,一群千把人的小队伍,尽管博取了一些百姓的支持,可力量仍过于薄弱。连撼动南京一城的根基都做不到,遑论什么书院制度了。夏元龙克制自己去想这些,但有时却不得不想。他们最主要是缺少实权,只可希求那些紫袍金带的大人物给予少许垂怜——这样没有出路,但反抗的手段微乎其微。

他停下脚步,愣了半晌。他厌恶自己脑内竟钻出这么一种可憎的悲观,他是素来与其水火不容的;他称得上改革的掌舵人,需给自己灌输永不匮乏的动力,而当毅然地丢弃过多的思考。

他继续朝讲堂走。但应该在这令人憎恶的悲观中寻取反思。htTΡδ://WwW.ЪǐQiKǔ.йēT

夏元龙便总结了这几日在书院所闻所见的缺弊,约莫有如下三种:

其一是有些士人散漫成性,借着书院的名头,却整日只顾饮酒作诗,败坏规矩;

其二是此处书院无久立之方针,诸公无所事事,均思安逸;

其三最是当务之急,书院四十多人以同僚相称,凡事用情面委托,无有号令听命之分,自然上下失体,乱作一团。

可惜夏副盟主还未想出解决的方案,背着手,踏上讲堂的阶梯。

“朱兄,干什么呢。”他看见朱澈拈一份公文,好奇地问。

“夏院长,坐。”朱澈咂咂嘴道,“府台真会想办法。”

夏元龙凑去,将整篇公文扫了一遍,摇头冷笑。

“把李雉忠官复原职……下一步就是让那厮诬陷我们了。”朱澈愁眉苦脸地看向元龙。

“先发制人。”夏元龙默默回答。

“怕百姓难以一时拉拢。”朱澈掐指算去,离张贴布告那天也就过了两三日。

夏元龙仿佛觉得目前的困境不足为虑,轻松笑道:“你不如上街瞧瞧,就知咱们是何等的优势了。”

朱澈犹不相信:“听您的,我这就瞧瞧去。”说罢,他扔下公文,拿起袍子走了。

“请府台给个解释!”姚效古拉扯着众多百姓,排成了条条长龙,在衙门外高声疾呼,震天动地。

“外面如何吵嚷?”坐在知府对面的李雉忠惴惴不安。

“报知府大人,书院的人鼓动刁民兴师问罪来了。”

“嗯?”知府忽转头望着李雉忠的脸。

李雉忠对他的眼神心领神会,毕竟自己也同样用过如此手段,知府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