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盐政(1 / 4)

民以食为天!

这条法则古今通用!

既然有食在先,那么肯定就有“与食俱进”之物!

而此物就是盐!

人无盐,则无力。

所以,盐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春秋管仲起,历代盐政几经变迁,但万变不离其宗,盐政税收始终都是朝廷的赋税重地,高的时候,一年的盐税都可以支撑起一个国家的半壁收入!

但到了明代以后,盐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按照朱元璋开国时拟定的税收政策,明代一斤盐税仅为2.7文,是历朝历代以来盐税最低的朝代。

所以,即便是明代人口较之前代已经暴涨,但是这盐税方面的收入却是大大的降低,没法再与前代媲美。

本来,这也算是朱元璋让利于民的好政策。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人口的暴涨和食盐的供给,一直都是不平衡的。

明代在籍户口总数约为六千万人,所以在官府制盐的时候,也就是按照六千万人的供给生产的。

至于,为什么不多产呢?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古今制盐技术的差别和人的贪婪本性作祟。

古代制盐用的煮盐法,顾名思义就是大煮海水,蒸发海水中的水分,从而得到可以供人食用的粗盐。

而且,为了保证食盐的价格体系和供给,还特别设置了灶户,这些灶户时代传承,只能以煮盐为生,而且,还规定了他们定期要上交多少分量的食盐。

这条规定如果是从当时的实际问题出发来看,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毕竟,朝廷需要稳定的食盐供给,也需要稳定的价格体系。

但是,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后来发生的人口与生产力不匹配的问题。

大明行至万历年间,人**发数倍,据后世研究明末人口大约在两亿人左右。

但是,朝廷利用的灶户生产出来的盐,还是按照六千万的人口供给生产的。

所以,这其中的问题自然也就严重了。

那么剩下一亿多人的食盐供给呢?

答案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私盐!

私盐的泛滥,造就了两淮盐商们的暴富,但是,这些人暴富之后,却没有再给朝廷缴纳过一文钱的盐税。

而且,就连朝廷原来额定的六千万人口用盐的盐税,他们也会通过各种借口拖欠,甚至不交。

渐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