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宰相起于州县(2 / 3)

范谦的情况,这时又不得说一下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

按照古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说法,按理说,高级官员们几乎都应该是有过地方执政经验的官员。可是,在明代之后,它就不是这个样子的。

明代官员的升迁,更加看重的是进士出身,比如状元,如果被钦点为状元的话,一般就会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为从六品的官员。榜眼,探花就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其余的进士如果想进翰林院就还要再考试一次,考过了就会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有了翰林院的经历以后,从此人生轨迹就大不一样了。

因为,明代在英宗皇帝之后就有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潜规则。也正是因为这条潜规则的存在,明代出现了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那就是从状元做到宰相(内阁大学士)的竟然是历朝历代以来最多的,共有胡广、陈盾、彭时、商辂、申时行等17人。

从这个概率上就可以看出,明代对出身的看重是多么的严苛。所以,这条潜规则在无形之中就阻碍不少有真才实干的高级官员们进阶。也正是因此,很多的进士翰林他们可能一生都没出京任职过,就稳稳的一步步的走到帝国的中枢,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所以,这也导致明后期的一些改革始终会有一个局限性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的改革都是流于表面,始终没法直指本质,切中要害的解决过问题。

就比如被誉为救时宰相的张居正,他也有这样的问题,他的一条鞭法固然是增加了明朝的赋税收入,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管。但是,他的改革始终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过底层老百姓们遇到的真实问题。底层的老百姓们照样还是最穷最苦的一群人。他们也始终没有得到张居正改革带来的红利。

所以,他的改革就像是无根浮萍一样,等他死了也就被终止了。。当然,张居正改革后的政策被全盘否定,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好学生万历皇帝的原因。但是,后面再上来的首辅或者大学士们也再没有执行过他的政策,可见这其中的原因还是有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级官员们本身的内卷。

朝廷里面二品以上的实权职位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的,除了六部尚书和都察院等衙门外,几乎已经没什么高级实权的文官职位可以授予。面对这些仅有的职位和更加稀缺的内阁阁老位置,这些官员们除了在出身上内卷之外,已经别无他法了。

毕竟,古代高级官员也没有退休年龄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