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经济战争(2 / 3)

宋缔 我欲乘风归 1150 字 8个月前

,因为所有人眼睛中只有钱,每个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发家致富。

即便是把孩子送去读书,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让他们能赚更多的钱回来。

整个契丹都出现了疯狂的商业风气,因为知道华夏汉室所走的弯路,知道大宋到了赵祯时才进行改变,于是身为女皇的萧挞里早早的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以至于商人在契丹能得到远远高于大宋的尊重。

契丹的许多人都没发现,现在的契丹越来越像大宋了,城市变得越来越多,为了连同各个城市之间的贸易,也为了原材料的运输方便,契丹人效仿大宋在城池与城池之间建造了公路。

这无疑是赵祯梦寐以求的事情,三年的时间里,松山州的水泥不知买的多少给契丹人,但赵祯却从未过问,甚至是下旨给己任王安石位置的州府官员,告诉他们契丹人要买多少水泥都行。

松山州所需做的就是拿钱卖货,但唯独一点,不允许赊账,概不赊欠!

因为赵祯知道萧挞里不是个省油的灯,绝不能让她看出来是自己故意卖给她水泥,让契丹有了大肆修建公路。

契丹人修建公路当然好,建造的城池多更好,这些都是大宋所需要的,都是以后赵祯稳定草原统治所需要的,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完全能把草原隔成一块一块的,肢解开的草原有什么可担心的?

草原看似很大,其实却也不大,没有人口的荒芜之地根本就不是草原,草原上需要的是人口,需要的是“乌拉乌拉”喊着号子的放牧人!

可以说契丹人帮赵祯做了一切他想要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萧挞里推崇一切模仿大宋的失败之处。

————————国情不同!

草原上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到达定点,三年的时间让原本没有多少城池的草原上星罗棋布的布满了城池,草场越来越少,农田越来越多,关键是粮价也不低。

现在还在草场上放牧的契丹人在被人口中不是**就是疯子,放牧哪有做买卖来的赚钱,放牧哪有种粮食赚钱?

契丹有钱了,粮价自然而然也就水涨船高,农人的日子也就逐渐的好过起来,这些粮食都被谁收购去了?当然是萧挞里的契丹朝廷。

从始至终萧挞里都在担心契丹的粮食问题,契丹和大宋不同,俩个民族一个农耕一个游牧,大宋人口的增加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可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