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赵祯的布局(2 / 3)

宋缔 我欲乘风归 1283 字 8个月前

不是官家继位时发生的,旱灾之所以叫旱灾乃是因为大旱时日之长,农人吃光了存粮才能叫旱灾饥荒,从大旱开始算起最少要有数月乃至半年之久!那时官家还是太子嘞!”

面对素衣文士的话一群人哑口无言,他们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官宦子弟,上哪知晓旱灾的来历和过程……

虽然如此但依然强辩道:“那官家为何下罪己诏认错?平白的谁喜欢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

这是典型的逻辑定罪,素衣文士哈哈大笑:“说你们痴罔还不明白!官家承认的罪责是什么?是人祸!是他没有管理好大宋的官吏才导致这次赈灾的缓慢!据我所知官家是个知错能改的性子,他知道自己没有管理好朝廷的官吏,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宋小乙和鼠三两人对视一眼,这个素衣文士很不简单啊!

三言两语就把事情分析的如此透彻,还能猜出官家下一步棋的落脚。

没错,正如素衣文士所说,赵祯就是要利用这次的旱灾好好的清理地方官员中的蛀虫,他想过从中央到地方的改革无疑是最快捷的,但这也是最容易遭受阻拦的,毕竟朝堂中的阻力太大。

可如果反其道行之用太祖路线,农村包围城市,地方推行到中央,这就容易的多!

别看大宋的皇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实真正的权利还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实就是个幌子,麻痹世家大族的障眼法,他们被这句美好的话一叶障目困其中,这是太祖到太宗再到真宗两代人三个皇帝设下的陷阱!

赵祯怎么能看不出温水煮青蛙的事实?如果不大加利用才是真正的败家子呢!

文臣说到底只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可最终的决定权却在赵祯的手中,从两府的官职就能看出其中的蹊跷。

虽然宋袭唐制,可宰相不叫宰相而是用唐朝的临时差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代替,副相就更加简单一个参知政事就大发了,从字面上的解释显而易见,参加**事物而已。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期由武将充任到了大宋换成了文官,并且对军队已经没了实际的掌控,只不过是一个相当于参谋部的部门。

自从擅调御前班直净街后,赵祯把枢密院最后一点军权也收回了。

只不过赵祯隐藏的很好,他是一点一低的慢慢收回权利,而且是静悄悄的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