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太平天子,一言释相权(1 / 3)

一个月后,武英殿内。

“什么?宣国公,想离朕而去么?”朱标淡淡地向前面跪着的宣国公李善长看来,看不清喜怒。

李善长赶紧叩首,道:“哪里,陛下误会了。如今圣主明君在朝,老臣躬逢如此盛世,实在是幸何如之?真想多为陛下效力几年啊!只是老臣今年七十有七,年老体衰,实在难当重任。请陛下开恩,允准老臣乞骸骨,终养天年。”

然后,李善长以头触地,不敢抬起。

这就是朱标的皇帝之威了。

说实话,即便是在朱元璋面前,李善长都没有这么毕恭毕敬。

毕竟,李善长是跟随朱元璋起兵的老兄弟,大明开国前三的功臣嘛。一方面,是李善长的功劳大。另外一方面,李善长代表了淮西功臣的脸面。没有这些老弟兄之助,朱元璋凭啥当皇帝啊?朱元璋再威严,也得给这些老兄弟一定的面子。

毕竟,李善长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嘛。即便从亲戚的角度考虑,也得给李善长一定的面子。

所以,即便朱元璋要处置李善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朱标就远没那么多顾忌了。wwω.ЪiqíΚù.ИěT

朱元璋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功臣们帮着打下来的。

朱标的皇位怎么来到?不提朱标那些文治武功,最大的因素,那是朱标凭着血缘关系,在天下人面前,经过最为正规的程序,正正当当,顺顺利利,从老爹那继承下来的。跟李善长有什么关系?

就算从亲戚角度考虑,李善长不就是朱标二十多个同父异母妹子里面,其中一个妹子的公公嘛,跟朱标也没多么亲近。

朱标要处置李善长,一朝天子一朝臣,还真没有任何道德或者舆论上的压力。

事实上,“关系不够亲近”,也正是李善长请辞的原因之一。

虽然李善长也兼着朱标东宫属官的职司,和朱标的关系不算多远。但他毕竟和那些武将不同,没有正儿八经在朱标手下做过事,很难算朱标的嫡系力量。更不用比,人家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朱标的老丈人了。

现在,六十三岁的朱元璋都退休了。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不怎么得朱标信任,却坐在宰相的位置上,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所以,他一半是真心,一半是试探,来朱标这里请辞。

那么,朱标呢?

其实朱标对李善长,没什么恶感。大明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谁能说少了李善长这个首相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