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手工定装弹!(2 / 3)

我的科学时代 仲渊2 3290 字 3个月前

如今,各部队弹药极其匮乏,主力部队人均子弹能达到10发,实力稍弱点的部队人均子弹仅有2发,甚至于有些新编部队人均子弹低到0.2发,平均5个人分到一发子弹。

要知道,这可是总的人均子弹,而不是一次战斗可分配人均子弹。

至于**就更不用说了,近半战士没枪,只能用大刀长矛。

就这,还是北方部外购武器弹药运输到根据地的水平,若是放在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结束后,弹药储备水平还得下降一半。

“如果这样的话,为了缓燃眉之急,我其实还有一种现在就能造子弹的办法,采用全手工方式,用车床加工一批专用弹壳金属棒,解决弹壳生产,原理类似冲床,用金属棒对准弹壳原料,一锤不行两锤,直到锤出弹壳性状为止。弹头的钢芯同样用车床加工,而黄铜被甲和盂子壳与弹壳制造相同,最后手工涂抹防潮漆和密封漆,装入发射药与底火,完成子弹组装。”

听到这番话,余华眉宇微皱,差点忘了部队如今面临的状况,简单思索一番,脑海里浮现自己前世作为军迷的时候,为八路军构思的土法定装弹生产方式,整理思绪,缓缓说道:

“比起大规模工业生产,这种手工定装弹生产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为零,优点在于能让部队或者兵工厂制造急需的子弹,缺点很明显:一,子弹质量不稳定,易出现卡壳问题,二,对工人手艺和设备有一定要求,毕竟唯有手艺好的工人能保证质量,且需要简易车床。三,生产效率低,产量低。”

子弹问题?

没关系,我现在也是技术领域的哆啦A梦!

“这种手工定装弹生产每天产量能有多少?!”听到余华冷不丁抛出的这个方案,陈康无疑是懵逼的,过了小半秒,整个人猛地反应过来,赶紧追问最关键的数据。

言语透出急切之意。

子弹质量不稳定?

能有复装七八次的子弹不稳定?

对工人手艺和设备有一定要求?

队伍里可不缺工人出身的战士,听这情况,设备无非就是车床而已。

陈康最在意的只有一点——余华口中的产量低,具体数据究竟是多少!

“抛开原料供应环节,一条七人手工定装弹生产线每天产量能到100发—300发左右。”余华给出日产量数据,微笑道:“根据地目前能产标准发射药和底火,铜和钢也有,原料供应不是问题。”

车钢芯,锤被甲,锤弹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