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接人(2 / 3)

。”

秀娘晃晃脑袋。

李严收了几个资质不错的孩子进来教刺绣和云锦,这个加码不一样,刺绣是一百两一年不还价,马嬷嬷负责教导,这是绣过龙袍凤袍的,教你够资格了。

云锦和缂丝价格也不一样,云锦是二百两一年,缂丝是五百两一年,这个价格是很高的。

但依旧来了好些人报名,不过李严是要考试的,他在江南很多年,他不会刺绣但会看,眼光高,来报名学徒都要考核,先来一块布绣个东西,织布机给你玩玩看一看。

<div class="contentadv"> 缂丝的经纬线能不能看懂,能说出一二三来不,这都要考核的,考不过进不来。

考上了也要交钱,不交钱的是穷人家孩子,但是要留在织作坊干活,从学徒到出师是五年,给师傅干活再干五年,也就是最少要十年,这是签订契约的。

出师前没钱拿包吃住,出师后每个月是从一千文钱开始涨幅,按照你的手艺往上走,打个比方,英子和清儿基本算出师了,缺的是经验和历练。

小图,炕屏这样的作品已经能买到二百两往上走了,不会低于二百两。

你要是也能卖到这个数,就给你涨钱,一百两一个档位,涨五百文钱。

这是穷人家孩子的待遇,交钱的更自由,五年学徒期满,出师就能走,出师就要交一副作品给织作坊和师傅,这幅图卖的钱和你无关,属于师傅和织作坊,也是最后的考核和亮相。

织作坊的规矩都是按照江南大绣楼老规矩来的,根据本村村民做了一些改变,对外人可是很严苛的,织作坊是赚钱的地方不是收容所。

即便是穷人家没钱交学徒费也要干活给织作坊赚钱,头五年是白干,后五年虽有钱但也是辛苦钱,并不多。

可即便要求这么高,学徒费这么贵,仍然是趋之若鹜,很多地主拿着大把的纹银过来学,愿意加价学,钱无所谓只要能进来学就行。

为什么,有五百两我还学什么手艺,干点啥不行啊。

错,有五百两的人家真不缺钱,也不缺小生意干。缺的是文化和教养,还有手艺。

女子讲究,德言容工,李家村全都有,请的是宫里的嬷嬷教导,秀娘自己更是供出了状元郎,亲侄女也是大家小姐的款,自己的作品送进了太后宫里得了称赞。

就这几条足够多少人家眼红,给多少钱都愿意来。